到得晉朝,有一派叫作慕容氏,割據黃河流域,為五胡之一,有前燕、後燕、西燕等國,聲勢極大。又有一支分入青海地方,號稱吐谷渾,到現在還有他的遺裔存在,亦可見這厭越與中國歷史的關係了。這是後話,不提。
前 頁封 面後 頁
第二十四回 立摯為嗣子 封禪上泰山
第二十五回 嗣子摯即帝位 老臣謀去三兇
且說帝嚳遊於海濱,將少於厭越留住紫蒙之野之後,又代他佈置一切,然後轉身歸來,心想一切俗緣都已辦理了結,可以謝絕人世了。於是過了幾日,就漸漸生起病來。到了東海濱,飭人渡海去通知羲和,說身體有病,急須回亳,叫羲和不必前來伺候,最好就到紫蒙之野去扶助厭越,以後有便再回來吧。
使者渡海東去,帝嚳帶了從官急急趲行。哪知到了曲阜,竟是病莫能興,只得暫且住下。從官等非常著急,星夜遣人到亳都去通報。當時姜嫄、簡狄、慶都等聽了,都吃驚不小,急忙帶了摯、棄、契、堯等一班兒女,隨著木正、水正兩大臣往曲阜而來。到了之後,帝嚳病勢已是非常沉重,語言蹇澀,姜嫄等請示遺囑,只說得—句:“朕死之後,葬在頓丘而已。”又過了一日,駕就崩了,在位七十年,享壽一百歲。
那時,后妃、帝子及臣下等哀痛悲悼,自不消說。一切喪儀,是木正的專職,統統歸他按照典制去辦理。一面訃告諸侯,一面公推火正祝融暫時攝政。因為這個時候摯在喪服之中,例須亮陰三年,不親政事,所以不能就在柩前即位。過了七個月,群臣恭奉梓宮,葬於頓丘臺城陰野之狄山。照地理上考起來,帝嚳的墳共有三個,一個在此地,一個在河北高陽縣,一個在陝西部陽縣。三個之中,以在此地的為真,其餘兩個都是假的。
大概古聖王功德隆盛,他死了之後,百姓感激思慕,大家商量另外假造一個墳墓,以做紀念,這是常有之事。所以伏羲氏、黃帝軒轅氏的墳都有好幾個,就是這個原故,閒話不提。
且說帝嚳當時怎樣的葬法呢?原來古時帝王葬法與常人不同,他的墳墓叫做陵,陵的意思,是高大如丘陵的意思。它的裡面有房,有戶,有寢室,有食堂,彷彿與生人的家庭無異。
這種制度,並非一定是迷信有鬼,亦並非一定是表示奢侈,大約還是事死如事生的意思。墳內種種佈置好之後,另外開一個隧道,通到外面,那口棺材就從這隧道之中抬進去。他的棺材並不是埋在地下,亦不是擺在地上,卻是六面凌空的。或者上面造一個鐵架,用鐵索將棺材掛在中間。或是鑄四個鐵人跪在地上,用四雙手將棺材擎住,方法甚多。帝嚳雖是個崇尚節儉的君主,但是禮制所在,亦不能不照樣的做,不過稍為減省一點罷了,但是終究費了好幾個月的工程方才辦妥。在這好幾個月當中,群臣送葬監工,閒著無事,不免紛紛議論,對於帝嚳的死,都有點懷疑。因為帝嚳近年求仙訪道,非常誠切,看他的精神態度,又確係漸漸返老還童,何以忽然得病,終究不免於一死?有的說神仙之道,究竟虛無漂緲,靠不住的。有的說帝嚳功候未到,大限已到,所以無可逃的。有的說成仙必定要有仙骨,有仙緣,大概帝嚳對於這兩種都沒有的原故。有的說帝嚳既然有志求仙,應該拋棄一切,攝心習靜,練養功夫,方才可以得到效果,不應該東巡西守,勞精疲神,以促年齡的。
一時眾論紛紜,莫衷一是。
後來直到夏朝中衰的時候,有一班強盜發掘帝嚳的墳,但見裡面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就是棺材裡面亦沒有屍骸的痕跡,只有一把寶劍在北面寢宮之上,看見有人進去它就發出聲音來,彷彿龍吟一般。一班強盜嚇得魂不附體,不敢上前。後來又邀了許多人再走進去,那一把寶劍已不知所往了。這才知道帝嚳的死並非真死,是個尸解,就是寧封子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