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堯死後繼位登基,都蒲坂(今山西永濟),以大禹、后稷、殷契、 皋陶、伯益等九官分掌政事。至年老,諮詢四嶽,主動舉薦治水有功的大禹為嗣。後到南方巡狩,死於蒼梧之野,葬於九疑(均在湖南寧遠)。二妻聞其死訊,淚灑湘竹成斑,悲痛以絕,死葬洞庭君山之陽。又傳,說舜為東夷人氏,生於渚馮(今山東荷澤),卒於鳴條(河南封丘) 。禹代其位不是禪讓,而是威逼強取。
娥皇、女英 相傳為帝堯之二女,虞舜之妻。舜南巡考察地理民情,勞累而死,葬於蒼梧(今湖南寧遠南),二女追巡至湘水聞訊,痛哭而死(斑竹淚痕),遂安葬於湘水(今洞庭湖中之君山)。
皋陶 又作咎繇,偃姓。是堯舜時代人,生於山東曲阜。帝舜讓其主管刑律法令,是中國律師法官之鼻祖。因佐大禹治水理政有功,受封於英、六(今河南固始與安徽六安一帶)。禹年老體弱,原議定由他繼位,卻不幸早亡而更換人選。相傳春秋英、六諸方國皆為其後裔。
第八節:
堯時發大水,鯀受命排洪,
堵截築堤防,失敗處殛刑。①
大禹治洪水,疏導適水性,
奔波十三年,過門不入庭,
探源查流向,勘川察地形,
闢山鑿龍門,引水入東瀛,②③
量地劃九州,銘功鑄九鼎,④⑤
功高民擁戴,舜禪纘大統。⑥
註釋:
鯀 大禹
①殛——誅殺,斃死。
②龍門——此指河南洛陽之伊闕。相傳大禹治水時將阻隔河道的山陵鑿開,“決導江河,東注入海”。
③瀛——指浩瀚的大海。
④九州——禹治水成功後,以山川為界劃分的九個區域,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州。
⑤九鼎——禹劃九州後,為銘功記事,顯示威權,澆鑄了九尊象徵九州的大銅鼎。
⑥ 纘——繼承。
人物介紹:
鯀 相傳為夏禹之父,居於崇(今河南嵩山一帶),稱有崇氏,又稱崇伯。堯時洪水氾濫,受四嶽推薦治水,採用築堤堵水之法,九年不成,被舜殛死於羽山(今江蘇贛榆西南)。
大禹 史稱禹或夏禹,姒姓,號高密,名文命,
系鯀之子。為夏后氏部落聯盟領袖,夏朝之先王。鯀死後四嶽向舜舉薦他繼續治水興農。禹受命後遂率眾出征,測地形查流向,用疏導的方法平水治土,分洪導流注入東海。相傳他為治洪水“身執耒鍤以民為先”,“挑石鑿山,挖溝開渠”,勞身焦思,累得“股無完胈,脛不生毛”,“顏面黎黑,竅氣不通”,以致積勞成疾,得偏癱之症,走路邁不成步子,瘦損得脫形變態。歷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克盡千難萬阻,終於奪取了排洪治水的勝利。造福於民,功高蓋世,遂被舜選定為繼承人,代職行政十七年。舜帝年老禪讓接班後,他定官制,作贖刑,鑄九鼎;以名山大川為界,區劃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確立了最早的中國疆土。傳說大禹建都多處,有陽城、陽翟(均在河南省),還有安邑(山西夏縣)、平陽(山西臨汾)等。曾“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後又東巡狩,於會稽大會諸侯,誅殺違命遲到的防風氏,聲威震天下。死後葬會稽山,即今浙江紹興城外之大禹陵。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一節:
禹死子稱王,立國建廟堂,
夏啟殺伯益,世襲代禪讓。①②
為富強凌弱,公潰私膨脹,③④
原始轉奴隸,階級起對抗———
太康貪獵遊,荒政導國殤,⑤
后羿 寒浞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