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天之道

原文

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註釋):“天之道”:天即巫祠,道意職責。 猶張弓與:就象開弓射箭那樣。 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巫的宣講,對巫祠的頌詞。作為社會的理想,春秋以後大發展,叫作大同。 人之道:與巫祠相對的氏族村落。人之道描繪了這樣的事實,始族村落的收穫和積累屬於氏族所有,不再向巫祠奉獻。

有餘,不足:似指佔有土地的生產氏族和依附氏族。

(大意):巫祠關懷百姓就象開弓射箭那樣,高了放矮些,低了舉高些:對百姓中有餘的拿出來一些,不足的補一些。可是,在氏族的村落和部落裡不是這樣。氏族中,有餘的氏族更有餘,不足的氏族更不足。怎樣才能消除有餘和不足的差別呢?只有巫祠才能作到。巫祠的聖人作了不貪圖什麼,作成了也不居功,不欲見賢,只是當作自己的本分。

解讀

這一篇是從分配角度對巫祠的頌詞。本文對這一章作下面的解讀。我們看到了一幅歷史畫面:

這是氏族的人工生產初見成效時期,也是母系制向父系制的過渡時期。這是社會的大轉變時期,許多始族因為人工生產沒有成功而面臨了飢餓和失散的危機。因為上面的兩個原因,巫祠發生了從生育崇拜向“有餘以奉天下”的轉變,類似今天的慈善救濟。這是可能的。“天之道”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以至春秋時代產生出來成熟的大同理想。

18 聖人不積

原文

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越有,既以與人己越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註釋):信:真實的,直接的。 辯:能說會道的。 博:誇張。

(大意):真實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好人不會說,會說的人不好。有能力的人不誇張,誇張的人無知。聖人是為人越有,與人越多。巫祠對於氏族的責任是利而不害,聖人的責任在於為而不爭。

解讀

這一篇從一崇拜轉向巫祠責任,是對巫祠的頌詞。

19 天下

原文

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做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註釋):美之……不善矣:美有惡相對照,善有不善相對照。 有無……相隨:比喻人世間存在差別。 聖人……對巫祠的頌詞。

(大意):誰都知道美是因為有惡相對所以才美,誰都知道善是因為有不善存在所以才善。因此,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等等的差別就一直存在著。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讀

無為是巫祠宣講,不言其實就是一崇拜。

20 重為輕根

原文

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燥根,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註釋):重輕,靜燥:好象今天說規律,根本。 行:巡行。 輜重:似說前呼後擁的場面。 榮觀燕處:對輜重的描繪。 超然:超焉,然是語氣詞。 萬乘之主;指聖人。

(大意):聖人巡行,前呼後擁。雖然這樣,還是不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