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衛朔有自知之明,他明白治河是個很專業的事,即便他知道河患與水利、環境等有關,但具體有什麼關係他可就摸不著頭腦了。
“諸位愛卿,關於如何治理黃河請大家暢所欲言!”
“大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漢末以來,大河兩岸戰亂頻繁,河堤年久失修,更有喪心病狂的諸侯為贏取勝利,不顧百姓安危,挖掘河堤以洪水淹敵。”
“長此以往,河患頻發在所難免,一時之間恐難以有所改變。”
內閣首輔裴嶷先是將河患頻發的原因簡單介紹一二,然後話音一轉道:“當然了,隨著燕國入主中原,治河一事肯定會成為日後關注的重點。”
“臣以為當下做的是組織人手整理歷朝歷代之黃河水文資料,並派出官員調查沿岸情況,為日後治河打下基礎。”
“再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還可借鑑歷代治河經驗,讓百姓不再受河水之患。”
“說起治河,其實早在前漢哀帝時,大臣賈讓總結了歷代治河經驗,提出治理黃河的系統見解,分為上、中、下三個方案,後世稱為《賈讓治河三策》。”
“哦?是嗎?哪不知是三策?”衛朔聞言頓時來了精神。
“大王稍安勿躁,且讓臣一一道來。賈讓提出的治水基本思想是不與水爭地,他分別具體闡述了三個方案。上策是:開闢冀州西部一帶為蓄滯洪區,此策可從根本上消除水患,唯一考慮的則是蓄滯洪區的移民安置問題。”
“然而與無底洞一般的修堤治河費用相比,安置移民費用幾乎可忽略不計。”
聞言衛朔若有所思,且先不提賈讓此策有無根治河患的能力,單是賈讓能跳出圍追堵截的治河思想,從疏導上入手,已經算是很不錯啦。
“……中策是:開闢分洪河道下入漳河,並開渠建閘,以便引黃河水作灌溉之用。賈讓認為這樣做還有三個好處:其一,可發展淤灌,改良土壤;其二,可改種水稻,將產量提高五至十倍;其三,可以發展航運。”
“據賈讓估計,要實現這個方案,只需要花一年的修防費用就夠了。賈讓認為這個方案能興利除害,維持數百年。”
如果說上策讓衛朔感到驚豔,那麼中策一出則讓衛朔不得不感嘆古人不可小覷。
說實話如果不是裴嶷提起賈讓這個人,衛朔對這樣一個偉大的古代水利專家根本一無所知。
很顯然賈讓意識到上策不太可能被上位者或官府接受,畢竟要遷徙大批民眾,而冀州向來是豪強遍野,誰知其中會牽扯到哪個大人物?難保不會讓上策半途而廢。
而這個中策相比而言就比較溫和,既不需要大動干戈遷徙百姓,又能變害為利,地方上與朝廷都能從中得利。
“哪不知下策是什麼?”衛朔迫不及待地問道。
“回大王,至於下策嘛,應該是歷朝歷代使用最為頻繁的治河辦法,連我燕國也在推行之中,那就是沿河加固堤防,維持河道現狀。”
裴嶷話音一落,整個政事堂內頓時靜了下來,眾人用頗為憂慮的目光看著衛朔。而衛朔原本還笑吟吟的臉上,帶著些許尷尬之色。很顯然他也沒想到,賈讓的治河三策最後竟燒到自己身上。
不過,衛朔畢竟不是一般人,他摸摸鼻子自嘲道:“看來治河一事真是專業性很強,不懂行的人冒然插手很有可能好心辦了壞事。原本我想著沿岸河堤年久失修,就想著先派人加固一下以防萬一。不料,在先賢眼中,整修河堤不過是歲修歲壞,往往會勞民傷財。”
“以前我等不知治河之法,如今有了賈讓寫的這《治河三策》為指導思想,再加上燕國強大的國力,還怕治不好這百年河患?”
看到衛朔如此輕易就承認了自己在治河上的失誤,並勇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