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姆萊不要搶統帥部的武器裝備嗎?搶我們的兵員嗎?好,咱們統帥部又給你挖一個大坑,統帥部制定的“颱風計劃”就是四面合圍莫斯科周邊的三百萬蘇軍還有數不清的民兵,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五百多萬人,北方集團軍群繞莫斯科北面包圍,中央集團軍群正面進攻,而莫斯科南面將由南方集團軍群來完成包圍,這可是五六百公里長的包圍防線,最少兵力要一百萬,機動兵力不能少於三十萬到五十萬。
而李默手中除去文森特帶走的,就九十萬人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留下來面對斯大林格勒的軍隊不能少於三十萬,而防守的區域是幾百萬平方公里,雖說現在斯大林格勒的兵力就六十到九十萬,誰敢保證在“颱風”計劃吃緊的時候,蘇軍不大規模增兵,然後選這裡為突破口,沒有人敢保證,要知道斯大林提報起來的幾個青年將領,有幾個都是後世名將,戰略眼光也是很獨到的。
統帥部那幫孫子為了折騰李默想盡了辦法,在“巴巴羅薩計劃”之中,已經連續兩次把李默推入陷阱裡,流血犧牲李默沒有意見,李默痛恨的是那些把國家的命運拿來當做權謀的工具,這純屬用國家的命運和前途來達到個人或者是某個利益集團的利益。
統帥部這樣做的原因和動機很簡單,李默是看的很明白,現在李默的戰功赫赫,聲望也是如日中天,在德國大有取代統帥部凱特爾的架勢,統帥部凱特爾作為德國的傳統守舊勢力力量,怎麼可能甘心失去在德國的統治地位,打壓李默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統帥部那幫孫子居然使用的這種方式,表面上的為了實現“巴巴羅薩計劃”的第二階段的戰略目標,徹底合圍莫斯科,結果是讓南方集團軍群的南方集團軍群百分八十部隊掉頭向莫斯科進攻。
另外還有一個十分不好的訊息,那就是歐盟國家芬蘭,雖然與蘇聯有蘇芬戰爭之恥,本來就是和德國商量好的,結果芬蘭在戰爭初期,的的確確在對蘇聯大規模用兵,當芬蘭奪回了被蘇聯佔領的領土後,就停駐不前了,結果是就統帥部與芬蘭商量戰術根本沒有辦法實現,比如芬蘭截斷北方港口與莫斯科的聯絡,包圍列寧格勒等等戰術目標一個沒有實現,統帥部就把主義打到了南方集團軍群的身上。
歐盟表面上看是一個軍事同盟,其實也是一盤散沙,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的最終目標就是想在對蘇聯的戰爭中撈到好處,有的國家就是典型的騎牆派,如果德國一旦示弱,這些歐盟國家會立馬變節,投入大西洋同盟,其實後世的歐盟也是這個樣子,一盤散沙的烏合之眾。
大西洋同盟就是死心塌地的同盟嗎?其實一樣的,他們也是為了暫時的利益走的一起,就拿美國來說,他援助英國,借錢給英國,就是要讓英國成為他最大的負債國,從而把英國拉下世界霸主地位,另外蘇聯和英法美也不可能是一條心,要知道蘇聯的制度可是消滅剝削,消滅資本家的,英法美三國的統治者就是資本家的代言人,這些統治者難道想讓蘇聯輸出**,然後來革自己的命,可能嗎?絕對沒有那個可能,後世的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就很說明問題,這種兩制度之爭,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絕對沒有妥協的可能,後世以華約的徹底崩潰而終結。
現在的歐盟和大西洋同盟兩大軍事組織,其實都差不多,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組成的軍事集團,歐盟的主心骨是德國,而大西洋同盟的主心骨的美國,只是現在的美國還沒有直接參戰,而是在臺前幕後上躥下跳,煽風點火,以謀求美國的利益的最大化,資本主義國家的征戰,絕對沒有他們所標榜的那樣純潔。
(★★★★★重點)其實德國這場不義之戰中,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利己行為,造成利他後果。”怎麼來解釋這句話呢!就是德國發動戰爭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二戰前夕,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殖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