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部分

交道。

在很多場合,剛開始你根本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犯罪分子。警察因為工作的關係,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式,是看見調查物件時,總是在想對方是不是、像不像犯罪分子?但實際的工作而且也包括在生活,首先是要判斷自己是在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

丁齊插話道:“的確應該是導師講的課。”

李青花接著道:“劉教授的培訓內容,是怎麼從一個人行為特徵看到心理特徵,進而大致推斷對方的行為企圖、社會背景甚至是成長經歷”

道這裡,她又扭頭問程警官道:“程穎,丁老師和孫達都違反了紀律,而且都被單位開除了。不談事情,人,他們兩人有什麼不一樣?”

程感覺有些突然,下意識地答道:“當然不一樣了,剛才丁老師不是已經了嗎?”

他還想繼續組織語言,李青花已經接著道:“我之所以想起來劉教授的課,是因為他當時講到了這個問題。類似的事件、類似的經歷,怎麼看出人的區別?我們以什麼標準去判斷,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

程有些發愣,道德標準社會自古有,但是具體到個人,怎麼評價其道德水平?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好像很難給出一個量化的標準,只能籠統而言。

丁齊在一旁道:“這不是犯罪心理學的內容,而是發展心理學的內容。”

李青花:“我記得很清楚,劉教授講了心理學一個著名的兩難故事,叫‘海因茲偷藥’。丁老師,您是專業的,給程講講唄。”

丁齊趕緊擺手道:“我看李所長也很專業啊!既然是你聽的課,還是你來介紹吧。”

李青花倒沒推辭,便介紹了一番。當時是在一次課堂討論,其實劉豐是講跑題了。也許真正有學問的人總喜歡“跑題”吧,因為他們會隨手引用課件之外的各種知識。

海因茲偷藥的故事,是海因茲的妻子病危,他卻沒錢買藥,藥商又不肯賒賬或降價。為了救妻子的性命,海因茲破門而入偷了藥。

這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講的故事,僅從這個故事本身,並不能判斷出海因茲的道德水平,因為在現實,王老四、孫達、丁齊甚至李青花都有可能幹出這種事。

這實際是一道測試題,讓每個人去答海因茲應不應該那樣做、又為什麼會這樣認為?透過判斷理由、分析其認知結構,柯爾伯格劃分出道德發展的三個水平。每個水平又包含兩個階段,總共是六個階段。

首先是“前習俗水平”,是透過後果來判斷行為,而非依照內心已有的道德標準。假如自己是海因茲,究竟偷不偷藥,要視後果能否接受而定。

第一階段是懲罰與服從取向,以儘量避免受到懲罰為標準,不認為其有價值觀的衝突,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

第二階段是功利取向,以儘量滿足個人需要為標準,首先從個人利益考慮,要看能否逃脫處罰並得到好處。如若能利用輿論同情避免處罰,可以做,假如避免不了,不做。

其次是“習俗水平”,以遵守社會規範、法律制度為標準。偷不偷藥,要看這種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範。

其第三階段是好孩子取向,也是俗話的“聽話”,行為目的是要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同,不能違反已制定好的社會準則與秩序規章。

第四階段是好公民取向,行為目的是遵守社會規範,進而自覺維護社會規章秩序,並提倡他人一起遵守。

道德發展的這兩個水平與四個階段,其實已經涵蓋了大部分人,大多數普通人基本都處於這四個階段。再往,還有一個“後習俗水平”,是道德標準已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成為內在的準則與修養。它也包含兩個階段。

第五階段是社會契約取向,清醒地認識到社會規範背後所服務的公眾利益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