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書信還沒送到,西邊已傳來急報,碾伯千戶所被劉承宗攻破,逃跑的潰兵說,劉承宗沒有用青海宣慰使的名號,而是自稱青海大元帥,擁兵數萬奪了碾伯正在向東進發。
一時間古鄯堡守軍大亂,莫與京匆忙率軍自古鄯堡離開。
他清楚的不能再清楚了,他的軍隊平亂都顯得有些勉強,跟劉承宗作戰只怕最後都要投了賊。
古鄯堡他可以不守,但萬萬不能把這七百精兵留給劉承宗……萬一這些兵不是不願殺人,只是不願給朝廷殺人呢?
這個問題他作為帶兵的人,敢細想嗎?
最氣人的是,莫與京是在收到碾伯千戶所被攻陷訊息的第二天,才收到碾伯千戶所的求援訊息。
圍攻開始前,碾伯千戶就派人向東求援,直接跑到了蘭州,才知道西寧副總兵莫與京率軍赴任,這才又折回來找他。
時間線在他這是亂的,碾伯所是先被攻陷才被圍困。
莫與京一直以為早前河湟吃不起糧的群賊四起,已經夠亂了;卻沒想到等他從古鄯堡的谷地跑出來,河湟才算真亂起來了。
他本想退往河谷,依靠地方豪族據守以待援軍,但地方沒多少豪族了。
走卒販夫、士人商賈,人們裹著家眷財貨裝起小車,擁堵官道向東倉皇逃竄,連成串兒的馬車在農田軋出深深車轍。
西邊打了敗仗的逃兵攔路持刀,騎上別人的馬兒、背起別人的行囊、抱緊別人的老婆揚鞭而去,一切都亂套了。
知道泥腿子起兵,河湟的地主老爺沒慌,但知道劉承宗東進,大夥兒害怕極了,匆忙捲起兩年前準備好的行李逃竄。
在訊息傳遍河湟的三天裡,被人們重複最多遍的話,可能是‘我早知道會有這麼一天’,都早就準備好了。
託劉獅子的福,這兩年河湟的大戶人家生活儉樸了許多,不少宅院裡豪華陳設能搬的搬、能賣的賣,有些人早早就把傢俱搬到蘭州的宅子去了。
劉承宗來的時候,人家還沒來得及知道他是幹嘛的,等大夥反應過來,他早一陣風似的就跑去西寧以西了。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河湟谷地的共識,就是劉承宗早晚還會殺出來。
有識之士得出這個結論,論據是河湟無險可守,能談得上易守難攻的地方很多,但都需要大量脫產兵員,河湟也有八千營兵把守各地。
其中還算上了鎮海營和伏羌堡,還沒開打這五千營兵就已經吃上劉家糧了,打個屁。
平民百姓得出這個結論,論據更簡單,海上可沒地方種地,大元帥在那窩著,他吃啥啊?
不過對尋常百姓來說,即使知道劉承宗會殺出來,也沒啥意義,老爺們往東跑,那充其量是去蘭州旅遊。
好心的旅遊期間把佃戶的地租免了,拿出大房子讓長工住著;有那不免地租的,等回來再讓佃戶交也算本分。
反正老爺們帶著地契,只要河湟沒淪陷,回來還是老爺;就算淪陷了,朝廷啥時候打回來,老爺也依然還是老爺。
平民百姓就不一樣了,佃戶去蘭州佃不到地,自耕農和小商販離了這片地就叫拋家舍業。
五畝地加個雞籠豬圈,只值碎銀幾兩,對一些人來說,做成箔紙吹上天比風都輕。
但對更多人來說,幾兩銀子比命都重,值得冒險僥倖,把自己拴在土地上賭一場。
萬一賊沒打到自己家呢?萬一元帥府不濫殺無辜呢?
在莫與京心裡,士紳不能跑。
因為他們是能跑的人,所以不能跑,作為地方首領、百姓的主心骨、手握田地的坐地戶,平時受人尊崇,到了戰爭時期必須留在地方率領百姓。
在正常情況下,是戰是降,他們給百姓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