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主要考慮的因素有三個:
第一,炮彈直徑和炮管長度的比例,比例在1:13以下的都是臼炮,比例在1:14到1:40之間的一般都是榴彈炮,比例在1:40以上的一般都是加農炮;
第二,炮彈的發射角度,臼炮一般都在55度到85度之間,榴彈炮一般都在15度到55度之間,加農炮一般都在15度以下;
第三,火藥的裝填量,臼炮的裝填量一般是炮彈重量的一半左右,榴彈炮裝填量一般和炮彈重量相等,加農炮一般是炮彈重量的兩倍左右。
這三種炮的特點分別是:
臼炮炮管薄,重量輕,射程短,威力小,能攻擊隱蔽在障礙物後面的目標,一般用於近程打擊敵方士兵;
榴彈炮炮管較厚,重量較大,射程較遠,威力較大,能攻擊隱蔽在障礙物後面的目標,一般用於遠端打擊敵方士兵;
加農炮炮管很厚,重量很大,射程較遠,威力很大,射擊角度基本與地面平行,一般用於摧毀敵方工事。
還有臼炮一般都是滑膛的,也就是說炮管內沒有膛線,榴彈炮和加農炮則是線膛的,炮管內刻有密集的膛線。
然後是火炮的鑄造方法,明朝這會兒可沒有圓柱鋼賣,所以炮管只能鑄造。
鑄造炮管在這個時代難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大的,因為炮管本身就很重,所以用沙模鑄造就有點不現實了,必須用粘土製模,而且做好粘土模以後後還必須把粘土模豎直埋進土裡,不然鐵水還沒澆灌完,粘土模就壓碎了。
這個粘土模太難制了,而且每個粘土模都只能用一次,而且鑄造的成功率還很低,這就造成了火炮產量一直提不上來。
幸好,系統總結了歐洲各國的模具製造方法,最後總結出了一個成功率很高的新型鑄造方法,那就是給粘土中間加鋼筋,就好像現代澆灌水泥一樣,先把鋼筋紮成型,再往上澆灌,這樣模具的強度就大大增加了,成功率也會隨之增加。
而且,為解決外模和內模不同心的問題系統還給出瞭解決方案,那就是在外模底部中心留一個圓口,內模上加一根圓鋼,把圓鋼直插進圓口裡,同心的問題就解決了,炮管成型以後只要將這個圓口車個絲出來,再擰個螺絲進去堵住就行了。
最後是火炮的輔助裝備,系統給的輔助裝備主要是炮車和炮座。
炮車當然不是汽車,而是馬車,分為兩輪的簡易馬車和四輪的裝甲馬車。炮座可不是一個死死的鐵疙瘩,而是帶有輪子,能讓炮身360度旋轉的炮座。
說到這個炮車和炮座就不得不提一下炮耳了,這個炮耳指的是在炮管中部伸出來兩個圓柱,就像炮管長了耳朵一樣。大家如果看見過我國明清時期鑄造的火炮就會發現,我們鑄造的火炮基本上都是沒有炮耳的。
這個炮耳有什麼用呢?其實作用很簡單,就是固定炮管用的,兩頭用鐵箍或者銅箍把炮耳壓住,這炮管就跑不了了,這樣就方便把炮管固定在馬車上。像我國明清時期鑄造的火炮,沒有炮耳,就只能固定在笨重的炮座上,基本上不能移動,就算揹著炮管上了戰場,還要零時固定,而且開一炮,炮管基本上就跳走了,操作起來有多麻煩可想而知。
在檢視這個炮座和炮車的時候,朱慈炅還發現一個好東西,那就是簡易軸承。這個簡易軸承並不是現代常見的滾珠軸承,而是滾柱軸承。滾珠軸承裡面全是光滑的圓鋼珠,要在明朝把這東西加工出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滾柱軸承就不一樣了,裡面是光滑的圓鋼柱子,對於有車床和磨床的朱慈炅來說,這個圓柱加工起來就簡單了,車個光桿子出來,再磨一磨基本上就沒問題了。
其實滾柱軸承和滾珠軸承用在馬車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滾珠軸承只是能調心而已,也就是說滾珠軸承一般是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