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現在人生觀上,就是奉獻的人生。如果每一個人建立了奉獻人生,個個無私奉獻,那就在人類社會中體現出道的屬性了,這就成極樂淨土了。一個社會處於“為無為”的狀態,那時人人都是奉獻的心態,人人都達到了全心全意為別人服務的這麼一種認識和狀態時,當然就“無不治”了。人人奉獻,那給誰奉獻呢?你就成為別人奉獻的物件了。人人都能為他人服務,他人還是為你服務嘛!達到這種狀態時,“則無不治”,一切都很美好。人人有為,人人就危險了。你要爭,他要爭;你要奪,他要奪,奪來奪去,個個在爭貪奪搶中心身憔悴;人人在爭奪中煩惱無盡。人人都爭貪奪搶的時候,個個自危,個個不安,家家鐵門鐵窗,就沒辦法了。

無私無慾、無知無為的狀態這是一種大菩薩精神。只有在這種精神下才能奉獻施捨,如果你有私有欲、有知有為就施捨不掉了。奉獻就是施捨嗎!物質奉獻和精神奉獻就是財施捨、法施捨和無畏施捨。只有奉獻才是人生的價值,只有奉獻才是正確的人生觀。從字面上通俗地看,這一段老子是從社會治理的角度提出了人應當建立什麼樣的人生觀。“實其腹”,“強其骨”,治理社會讓百姓溫飽,身體健康,然後人人淨化心靈,完善人格,建立一種奉獻的人生,使整個人類社會處於無私無慾、無知無為的純樸狀態中,以道德仁愛、慈悲為懷的智慧生存,這才是個人和社會的最佳選擇,也是老子主張的“為無為,則無不治”的本意。

當然,一個大智慧聖者出自自性流露的聖言量(聖教),必是三世十方,周遍法界而皆準的真理,所以聖言量是適合每一個層次的,是不受時空極性限制的,是全息性的。老子和佛陀的講述都是契入道體(實相)屬性的智慧流露,它適合佛家所謂的“三細六粗”的任一演化層次。講述“聖言量”就看你以哪個層次來對應,在任一個層次上,聖言量的規律性都能體現出來。如果不能對應每個層次屬性的“言量”,就不是“聖言量”。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一段從修道來看是一個完整的修法。當斷見思惑達到“常使民無知無慾”的階段時,說明已“虛極靜篤”到極深的功夫了。否則,就不能經常“無知無慾”,就在這個層次境界中,還未達到“無生”之地。“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是講以“無名之樸”觀照到“無生”之初態,還需要強化進入“無生法忍”。到“為無為,則無不治”的境界時,才能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觀自在”,也就是老子講的“惟道是從”的“孔德”之境。達此境地就能“度一切苦厄”,清除見思煩惱,了脫分段生死。再進一步,就是“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的“無作妙德”之境地。

學習《道德經》要注意一點,老子和佛陀的表述類似,往往是以事寓理,以理表事,大智慧的聖者都是理事圓融的方便教化者。

■第 四 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一段是講“道”的本體的,是本體論。“道衝”,“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