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影片並不是導演主導型,而是題材主導型,那種電影節熱愛的題材,不管是哪個導演來拍,提名的機率都是大大的。 於是,你可以看到,一些有票房卻缺獎,或者是根本就沒有什麼名氣,卻想闖出一條血路的演員,就會專門選擇這一類的電影來參演。 他們的目標是很明確的。 這一類電影節熱愛的題材,都是那種邊緣性的,劇情也一點都不主流,和票房那是從來都無緣的。 飾演這種沒有市場的電影,目的不就是為了在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上得獎嗎? 只要業內還在在意獎項,看重獎項,那麼這條路就是行得通的。 作為演員,在這個圈子裡混,總是要有一些可以憑仗的東西,要麼是獎項,要麼就是票房,總是要有一樣。 回到海哥這裡,一直以來,他的電影路也是充滿了爭議的,如果只把他定義為獎項型選手,那麼,他現在完全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 已經上了神壇,如果他從今以後再也不拍電影,他完全可以在內娛影壇封神,成為神級人物。 放著這麼一條閃耀的康莊大道不走,海哥卻要執著的和廣大影迷互嗆,甚至是孜孜不倦的繼續拍片,說到底,目的也並不那麼單純。 票房! 賺錢! 海哥也是需要這些的。 年輕的時候,拍電影是為了表現自己,是為了藝術追求,但是,伴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人的心態就會變,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只是海哥如此,老張也一樣不能免俗。 上了年紀,漸漸的就就會覺得,反正名氣都已經拿到手了,也混到頂層了,那麼,到了人生的後半程就要想想追求點別的東西。 值得那麼這些盛名加身的導演追求的,還有什麼? 恐怕就是那些在他們年輕的時候極難追求到的東西。 當然是票房了。 在海哥和老張剛剛走紅的那個年代,內娛的電影市場還沒有發育完全,那個年代,雖然也有電影院,但所謂的票房是根本就不講究的。 多得是五花八門的電影,看得人也挺多的,但那個時候,物價實在太低,你也不可能把幾角錢的電影票計入票房。 更不要說,那個年代對於記錄票房成績這種事也根本就沒有一個完整到底概念,也沒有什麼人關心這個。 那個年代的電影導演想出頭,只有走向海外,勇闖國際電影節,因為他們拍攝的題材根本和商業沒有什麼關係。 即便是上了院線,那個票房成績也不見得會很理想,主要在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還極為有限,全國數得上號的電影院都是分佈在一線大城市或者是省會城市。 而這些城市裡,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還遠遠沒有達到把看電影當做是一種日常娛樂消費的高度。 去娛樂的時候看電影當然是年輕人們的選擇,但是呢,也只是幾個月才看一場的程度。 人口雖多,電影院的數量真的是少得可憐,電影是那種極度依賴基礎設施的娛樂方式。 難道,露天電影院還可以賣票嗎? 那當然不能了。 所以,那個年代,雖然諸位大導演神作頻出,但老實說,除了讓他們獲得了巨大的榮譽之外,在錢財的方面,卻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增值。 至少,在他們自己的眼中,那種資本的積累和他們的名氣是不相符的,他們還可以在票房上面有所追求。 各大投資人也不會否定他們的想法,那些可都是被國際電影節認可的大導演,他們的作品還能有問題嗎? 必然都是好作品,能夠引發票房狂潮。 況且,諸位投資人也並不全是閉目塞聽,被大導演們忽悠的,他們都是從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這些大導演的盛名,他們也全都聽說過。 不止如此,公眾對他們的認可,投資人們也都是有數的,那些盛讚做不得假。 既然有人投資,那大導演們又為什麼要拒絕? 於是,諸位大導演在拿到投資之後,便紛紛下海,在商業片的大潮中遨遊……遨遊…… 當然了,這其中當然是有人失敗,有人成功。 一些成功的導演,特點還是挺突出的,想當年,他們的獲獎作品文藝片的特徵並不是很明顯。 比如,一開始他們拍攝的就是現代都市題材的電影,主打年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