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國府管家賴大的舊宅門口,如今掛上了“鶴山書院北院”的匾額。 這黑漆金字匾額上的字型雄健遒勁,端莊渾厚,讓人一見之下便不由心生肅然。 走至近前,見了匾額落款,才知書寫這匾額的,乃是資深的老狀元、致仕的尚書令、天下聞名的書法大家姚謙之姚老大人。 又過了兩天,一眾身穿“鶴山書院樣式”裝束的讀書人在東直門碼頭下了船,四人一隊坐上早已候在碼頭上的帶棚騾車,一路來到鶴山書院北院門口。 在書院門口,這四十個學生先排列好整齊的隊伍,拜過門上的匾額,之後列隊進入。 這些年輕人舉止文質彬彬又從容灑脫,一看就知道,個個不僅有極好的學問,更有極好的教養。他們所穿的衣裳鞋帽統一樣式,都是又古樸又雅緻。 和他們一比,京裡同樣的讀書少年都少不得要自慚形穢。 這樣的排場,京里人雖然號稱見多識廣,也不免驚得,一傳十,十傳百。 這還不算,待賈?和賈瓊恭恭敬敬護送著大名鼎鼎的書友先生下船,順天府知府賈璉賈大人親自到東直門碼頭相迎的時候,京城裡都轟動了。 看熱鬧的人一路跟著車子,裡三層外三層地圍個水洩不通。 畢竟京裡但凡家裡有個讀書的孩子,就知道有個天下大儒書友先生。 還有人託遠在姑蘇的親朋好友,千山萬水地帶回書友先生著述的《學思錄》、《鴻鵠文軒》等書,給自家考學的孩子以作參考。 可惜山長水遠,否則要是自家孩子能有幸跟書友先生讀書,那可就離金榜題名近在咫尺了。 聽說如今賈大人請了“鶴山書院”在京裡設立了分院,京裡每一個有孩子在唸書的人家還能坐得住?誰不想求爺爺告奶奶把孩子送進“鶴山書院”去讀書? 既然宇宙的盡頭是考公,那麼“鶴山書院”可是真真正正的“宇宙公考牛校”。 . 這世上的人和事,大多數時候的結局都是“見面不如聞名”“相見爭如不見”,後世人稱之為“見光死”。 比如這位傳說中的文壇大神、全國公務員考試輔導班的絕對名師、若干著名已上岸公務員的恩師書友先生,實乃本朝文聖。但其實並沒有像傳說中的孔聖人有頂如盂盆而得名為“丘”、所以才有“龍生虎養鷹打扇”的醜絕長相;也不像傳說中的老子,在母親腹中孕育八十年,一生下來就鬚髮皆白,猶如老人;甚至連眼生重瞳、垂手下膝這種“奇相”也沒有,更不見什麼三頭六臂、千手千眼的出奇之處。 這個書友先生,就是個普普通通、白白淨淨、文質彬彬、什麼時候都一臉樂呵呵的矮胖子。 如果非得找出點兒特別的與眾不同之處,那也就算是長得比較“面嫩”了。 或許是多年浸淫學問、早就他心思單純心態平和的緣故,這位書友先生看上去不過只有四十來歲,但實際上已經過完了五十八歲生日。 不過這一點,旁人也看不出來。 . 對於眾人的圍觀,書友先生倒不大在意——人家願意看,那就看唄,反正看看也不會掉塊肉。 至於人群裡議論什麼,書友先生更不在意——人家說什麼是人家的事情,我管那些幹嗎? 下得車來,書友先生看著大門口姚謙之老大人書寫的匾額,心中有些感慨。 . 姚謙之老大人一聽說賈璉要在京裡建書院,便連連點頭,極力支援書友先生北上。 理由是姑蘇在南,物華天寶、文風鼎盛,而京城在北,卻是紈絝日多,書聲漸少。 堂堂天子腳下,若是學風衰敗,那麼國家的風氣的頹廢便可見一斑了。 姚謙之老大人是人居江湖之遠,卻憂心廟堂之高,終不改憂國憂民之心,尤其聽賈璉說“清寒子弟缺的是格局、紈絝子弟缺的是境界”,老大人深以為然。 教好清寒子弟,給他們以上進的通道,和教好紈絝子弟,讓他們明白為國為民的道理,都一樣是為這個國家的將來籌謀。 . 書友先生拉著賈璉的手,有些激動: “永璧啊,你這是神仙速度啊。 頭前你跟我說,等你回京就立刻著手建造‘鶴山書院北院’,我想著你就是手裡有足夠的銀子,怎麼也得籌備一年。 誰想到,你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