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前言

從小就很喜歡古文和古代歷史,特別是五代十國的歷史。但是五代十國並沒有像三國一樣有一本《三國演義》,讓人提起那時的人、那時的事,如數家珍,歷歷在目。所以我決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更多人的瞭解這一段歷史。

在古代,寫五代十國曆史的主要有薛居正的《舊五代史》,歐陽修的《新五代史》,羅貫中《殘唐五代史演義》,蔡東藩的《五代史演義》以及司馬光《資治通鑑》中關於五代歷史的章節。《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紀傳體,歷史事件往往孤立不連貫,不如編年史簡單明瞭,《資治通鑑》專為帝王而寫的,有些偏頗而不詳細,而《殘唐五代史演義》太簡略,《五代史演義》比較平淡,最主要的是這五部書都古代人用文言文寫的,現代人在閱讀上比較困難。

不久前,有朱長孝的新出的《五代十國》,寫得非常好。但是遺憾的是仍然是用類似文言文編寫的,有些地方沒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很難明白。尤其是古代人和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與喜好已經大不一樣了,還用古代的體制寫歷史小說,很難讓人接受。

其他關於五代歷史的小說,在網路中比較有名的有“姜狼豺盡”的《五代十國風雲錄》和杜文玉的《夜宴:浮華背後的五代十國》等等,可惜的是這些小說有點像易中天的“大話三國”,是一種評論式戲說性文體,很難讓讀者身臨其境,載性而歸。因為每一個讀者都幻想著和小說主人公一起在歷史長河中喜笑怒罵間縱橫天下,抑或贏得美人抱月歸。

起意寫五代十國曆史小說是在98年,10年間主要是蒐集資料和佈局謀篇。正式動筆寫《五代演義》的時候,不由感嘆五代人物之多猶如過江之鯽,史料之巨宛若汪洋大海,事件之繁恰似千絲萬縷,常令人惘然若失,步履維艱。雖然我曾瘋狂地閱讀各種書籍,常常也寫些文章自娛自樂,但是寫長篇小說不免語屈詞窮,屢屢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對比別人的小說,不免自慚三分,情緒低落。只好寬慰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就行了,每一字詞無不仔細推敲,每一句段無不反覆思慮,每一史實無不認真考據。暗暗激勵自己,行文不在華麗,謀篇不在宏偉,重在平中見奇、常中見險。

現代小說我很喜歡金庸的小說,其關於衣食住行、琴棋書畫、詩詞曲賦、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容,無所不精細,置身其中如痴如醉,難以自拔。所以有心細讀唐朝和五代的《志》、《考》以及附錄,另尋購李斌城等編著的《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和杜文玉的《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力求將小說寫得更接近當時生活,還原當時社會現狀。但是歷史小說並不是正史,為了不使小說過於乏味,也是廣收閒文軼事,偶而插入些驚誕傳聞,真真假假,自有後人評說。 。。

序一 唐帝王簡史

隋義寧二年(618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即唐高祖,都城定在長安。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淵次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即唐太宗。太宗時期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府兵制、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死後,唐高宗李治即位。高宗死後不久,武皇武氏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廢睿宗,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稱聖神皇帝。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起兵發動政變,擁中宗復位,廢周為唐。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