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陣內的說法,調查官則是&ldo;身上偷藏手槍的牧師&rdo;。
話又說回來,眼前這對木原父子還真是難纏,就像是冷淡、寡言又頑固的藝術家。對正處低潮的我而言,實在是一對強敵。
我問志朗同學:&ldo;當時你是在回家途中吧?&rdo;
志朗同學的舉止有點怪怪的。他聽到我的問題時肢體動作先僵住,然後有點惶恐地看著他身邊的父親。
他父親說:&ldo;這點小事你就回答吧。&rdo;
我對他的口氣感到很不以為然,不過志朗同學像是受到那句話的催促一樣,開口回答:&ldo;是在放學途中沒錯。我回家途中剛好會經過那間書店,所以我就騎腳踏車到那間店去。&rdo;
志朗同學的目光仍然斷斷續續地飄移,且帶著像是希望得到允許的神情看著他父親。
我心想:這樣子不行,志朗同學太過在意他父親了。
於是我請他父親暫時離席,重新開始跟志朗同學一對一面談。
7
面談室只剩下我及志朗同學,我重新提問。
志朗同學的表情變得比較開朗了。我雖然較為放心,但還是很在意剛剛離席的志朗同學的父親。他在離開面談室之前狠狠地瞪了志朗同學一眼,並以恐嚇般的語氣丟下一句:&ldo;給我小心一點啊!&rdo;
&ldo;你父親平常就這個樣子嗎?&rdo;
&ldo;你說那個人嗎?是啊。&rdo;
志朗同學以&ldo;那個人&rdo;來稱呼父親,這讓我的心情變得很糟。
現在有許多孩子會以稱呼他人的字眼,例如&ldo;那個人&rdo;或&ldo;那傢伙&rdo;來稱呼父母,甚至在面對面時還會直接稱&ldo;你&rdo;。有時候可能是因不好意思或裝腔作勢才這麼稱呼,但這樣的稱呼卻導致不少親子之間產生了代溝。
我看過一本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裡面寫道:&ldo;俄國這種親子之間不顧禮貌的對話習慣,在親子感情融洽時還無所謂,但若吵起架來就另當別論。&rdo;我倒是認為就是因為對話時沒有禮貌,才會導致親子吵架。
&ldo;今天你媽媽沒有來嗎?&rdo;
&ldo;我媽媽去旅行了。&rdo;
&ldo;你肯用&l;媽媽&r;來稱呼你母親,但卻用&l;那個人&r;來稱呼你父親?&rdo;
志朗同學有點困擾地垂眼,似乎試圖想出一個較好的答案,隨後又閉口不語。
我改問他那天順手牽羊的情形,他看了看面談室的出口,支吾其詞。這種狀況在面談中出現過好幾次。
志朗同學原本應該是個很健談的孩子。毫無理由,我只是直覺地如此認為罷了。硬要說原因的話,我覺得他看起來像是個擅長對話、溝通,在班上蠻受人矚目的活潑少年。
不過,在我眼前的志朗同學卻不太愛講話。他明明看起來很想跟我說話,但是在開口前總會有所躊躇。
造成這種狀況的唯一原因,肯定是父親的出席帶給志朗同學莫大的壓力。他父親丟下的那句&ldo;給我小心一點啊&rdo;束縛了他的心。
&ldo;志朗同學,你平常假日都做些什麼呢?&rdo;為了轉換心情,我換了個話題。
志朗同學並未立即回答,他好像在苦惱回答這個問題也無妨或是應該保持沉默。過了一會兒,他才小聲地回答:&ldo;聽爵士樂。&rdo;
&ldo;哦,聽爵士樂啊?&rdo;我不太清楚現在的高中生聽爵士樂算不算普通。&ldo;你父親對此有什麼看法?&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