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書事又闌珊(代序)
何家幹�發帖時間:2005�11�2913∶36∶00
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本獨特的小書,它的作者是一群曾經和現在活躍在天涯社群閒閒書話論壇的書友。說它獨特,是因為它不是所謂名人學者所寫的關於書的高頭講章,也不是著名藏書家眩奇鬥富、搜尋珍秘的津津樂道,它只是普通讀者淘書、讀書和評書的經驗和感受,平淡而真實,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感同身受。作者出入的舊書店和舊書市場就在我們身邊,其買書的經歷令人倍覺親切;所評介的書,大多是讀者手邊的或在大眾間廣泛流行的讀物,評點的視角和傳統媒體有明顯的不同,其觀點是正經的書評中很難見到的。
文人一生,一直都和書的糾纏相始終。讀書、借書、買書、編書、寫書、收藏書,只要有閒暇,有餘錢,大概總不能不和書發生糾葛。這中間,淘書的經歷最讓人神往,看西諦、黃裳等先生的書話,描寫得到好書的狂喜、和愛書擦肩而過的失落,總不免會心一笑——夕陽西下,微風吹衣,訪得久覓而不得之書,夾之而歸,是人生一樂也——愛書人古今同慨,應該所言不虛。時移勢異,以前人們在東安市場舊書攤前緩步流連,在琉璃廠舊書肆和書店老闆品茶聊書,為得到某書舉鼎絕臏、竭全力而得之的情形已經不可再現了。但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發生在身邊的淘書的真實場景、買書者的微妙可愛的心理、各地舊書市場變化的滄桑以及不同的風俗人情。從作者的筆下可以想像到這樣的場面:晨星還未隱去潘家園書攤前攢動的人頭,薄霧未散的清晨如同攻打冬宮般衝進報國寺的人群,香港銅鑼灣中央圖書館舊書義賣開幕前的長長佇列,上海文廟、南京朝天宮裡擺在地下的書攤……
這本書裡還收集了幾篇在國外買書的文章。和國外繁盛的舊書業相比,在中國淘書的經歷往往非常讓人沮喪。北歐那些裝修精緻、排放整齊、透著溫暖燈光的舊書店,東京神保町鱗次櫛比的幾條書店街,巴黎塞納河邊晴空下連綿數里的舊書鋪……再比較國內散佈在鬧市小巷的一個個破舊襤褸的舊書店,侷促在街邊和古玩市場地面上那些寒磣的書攤,中國數千年的燦爛典籍歷經浩劫、薪火相傳的艱難實在讓人浩嘆。說來慚愧,筆者真正懂得買書是2002年來到閒閒書話論壇以後,前後也不過三年左右的時間,可就這短短的三年,已經足夠能看到中國舊書業處境的尷尬和前景的暗淡。書價越來越高,舊書越來越少,舊書市場甚至在一些地方因各種理由被取締和驅逐,舊書業萎縮的速度驚人。此外,網路舊書交易的興起使書價變得非常透明,以前的揀漏已經少有可能,淘書帶來的樂趣和偶爾得到的驚喜也相應大打折扣。看前人的書話裡的淘書記,總覺得如前塵夢影,遙不可及,大約若干年後再回頭看這本書,又如同談天寶遺事一樣使人悵惘了。即便如此,感覺一下過屠門而大嚼的情景,也是不錯的體驗。
如今,商業大潮已經波及到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圍繞書的相關產業,也不例外地衝斥著虛假繁榮的泡沫。大小不同的書城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地出現,各類書展也變換著花樣層出不窮。但遺憾的是,面對汗牛充棟的書海和聲勢浩大的書展,逡巡幾個小時,往往一無可買;而燈火闌珊的舊書店、潦倒在大街小巷的舊書攤,卻總是讓人流連。這樣的感受,應該很多愛書人都有。也許是科技進步了,抑或是思維過於新潮,現在的書籍裝幀也讓人不敢贊一辭:傖俗的封面、豪華的版式、粗劣的裝幀、混亂的用紙,儘管花團錦簇,仍不脫金玉其外之譏。不必遠溯半個多世紀前魯迅、陶元慶、錢君陶等那個群星燦爛的個性裝幀時代,也不必拿五六十年代素樸大方的風格比照,即使和八十年代出版的書籍相比,這二十年來的裝幀水平也江河日下。從這裡,足可以明白舊書何以有如此大的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