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8部分

聽完了林志鈴的彙報,徐存慢慢的坐了起來,然後喃喃道:“香江衰落的日子不遠了。”

站在林志鈴身邊的李加欣,聽見徐存說香江要衰落,詫異道:“香江要衰落?是因為要回歸嗎?”

誰都不能否認,香江衰落有這方面的原因畢竟,自由之地要比有主之地更方便貿易。

不過

香江衰落的主要原因卻不是這個。

要說香江為什麼會衰落,就要先說香江為什麼會崛起。

總結成功經驗這種事情,向來是一百個人有一百零一個解釋。不過,徐存認為真正靠譜的就一個原因:香江是內地和西方經貿交流的中轉站。這個條件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達到最優,使得香江一躍成為國際級的大都市,只不過這樣的好機會,之前之後都很難再找了。

從英國最初割佔香江,到朝鮮戰爭爆發,中間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這段時間裡的香江固然也有不錯的經濟發展,但遠沒有日後那麼搶眼。這是因為,那時的香江並沒有在中國經濟版圖中佔據什麼不可替代的地位。當年的中國對西方市場幾乎完全開放,外國人員、資金、貨物,都可以暢行無阻的直接進入中國內地,那麼自然沒有必要繞行英國控制的香江,多費一重周折香江在當時的地位更側重於軍港,而非商貿中心。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年輕的新中國同西方世界的經濟聯絡幾乎完全被切斷。不過,中國並沒有因此而感到特別不便,因為中國倒向了社會主義陣營。蘇聯人可以為中國提供經濟建設亟需的資金和技術。既然中國並不十分期待來自西方的經濟資源,那麼作為西方視窗的香江也就只有打醬油的份了。

轉機起於中蘇分裂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中國從蘇聯獲取資金和技術的渠道越來越狹小。而中國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對外部資源的需求則一直有增無減。這種情況下,中國自然而然的轉向西方,尋求資源的替代來源這種轉向的一個標誌**件,就是七十年代著名的“四三方案”,從西方引進全套工業生產裝置,滿足經濟建設需求。這是自一百五十六個蘇聯援助專案之後,中國第二次大規模引進國外的工業技術和裝置。以四三方案為代表,中國和西方經濟體系開始重建聯絡。這種聯絡由小到大,最終演變成全國性的對外開放。

順便說一句,當年直接主持“四三方案”的中央負責人,就是鄧公他老人家。

然而

儘管中國已經定下了對西方開放的基本政策方向,但在實際操作中,開放面臨重重問題。中國的辦事規則和西方的貿易規則互不熟悉,缺少熟悉兩邊狀況的中間人,還有中國在政策上、法律上對直接來自西方的人員、物資、資金也有種種限制。

種種麻煩導致中國對西方經濟資源的需求始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而這正好構成了香江崛起的條件香江人熟悉大陸,即使在中國和西方關係最為冷淡的五六十年代,中國內地和香江間也保持著相對穩定的人員、貿易往來。香江人也熟悉西方,畢竟是在英國統治下渡過了一個多世紀,他們對西方的法律、貿易規則等等都很熟悉。這個有利條件讓香江迅速獲得了中國內地同西方間經貿往來的中轉站地位。

除此以外,香江同時也還充當了中國內地與臺彎之間的聯絡橋樑從八十年代兩岸關係緩和算起,直到兩岸建立“大三通”之前,內地與臺彎間的人員物資往來,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從香江轉道。

數量巨大的轉口貿易讓香江一舉成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隨之建立起來的還有金融中心,這一點同樣得益與中國市場來自西方世界的資金要流入中國內地,同樣需要一個便捷的交易中心。相比之下,臺北、新加坡、甚至於吉隆坡也都想爭奪亞洲金融中心的位置而不得,本質上講就是它們背後缺乏一個足夠吸納大量資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