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十三時六分開始的交火,十四時三十二分結束,我們損失了全部的“白雲”和兩臺“蛟龍”,卻讓敵人的所有的改進型“打鐵”和一半的新式is成為了我們的戰果,使得雙方的剩餘的is數量對比達到了一個平衡,只是,日本人在這一次的交火之後,便再也沒有讓他們的is過來交戰——他們怕了。
這還能不怕嗎?“蛟龍”的機動效能比起日本人的第三世代量產is要高得多,而且透過思維控制系統保證了實力的發揮,再加上“蛟龍”裝備的精靈光束炮這種想大就大,想細就細,又能噴你一身又能在你身上打洞,配合上“蛟龍”的機動性,對於日本人的is來說幾乎是指誰打誰,這樣兩隻強力的壓制火力,再加上其他的“蛟龍”的配合,效能和武器上的優勢,打出十八比六的成績,沒有什麼稀奇的。
這場交火雖然被雙方出於不同目的一起進行了掩蓋,但是,對於知道整件事情過程的人來說,“蛟龍”成為了他們最想要得到的東西,而對於我來說,為了不再重蹈之前的覆轍,研製出優秀——起碼不能比“蛟龍”差——的新型男性專用量產is(偽稱),才是我下面所要面對的問題。
“蛟龍”的優秀,使得下面將要推出的這型uh讓人揪心不已,能否和“蛟龍”至少打平,並且能夠完成量產的要求,這些問題,我並沒有多麼擔心,因為下面我所拿出的這個型號,可是理所當然的強者。
劇情開始加速
第四卷:不被歌頌的戰爭 第五十三章:選定
f91,這便是我所拿出來的最新一個型號的量產uh……的試驗機……的原型。
不僅僅是因為原本的打算,“蛟龍”在實戰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我打定主意使用f91作為藍本的一個原因。9月十9日東海上的衝突之中,兩隊“蛟龍”的最主要的火力輸出,不是那六臺標配火力裝備型號,而是兩臺隊長機。“蛟龍”的標準火力配置,是一柄粒子槍加上一門電漿炮,分別為“蛟龍”的原型裡謝爾的常規機和隊長機的標配武器,我在“蛟龍”上面同時裝備了這兩件武器,粒子槍槍身相對較短,適合於機動戰,電漿炮炮身長,威力強勁,適合於炮擊,但是,這樣的配置,對上佔據絕對數量優勢的敵機依然不夠用,在當日的衝突裡面,面對著數量多一倍的敵機,八臺“蛟龍”完全是依靠著佔據足夠優勢的機動效能才拿下了戰鬥的勝利,而第二世代的“白雲”完全沒法在這種情況之下存活而全部被擊落。
而這次的戰鬥,也都是依靠著兩臺“蛟龍”隊長機裝備的精靈光束炮才獲得的勝利,被打掉的十八臺敵機之中,足足有十六臺是兩名隊長的戰績,連線著精神控制系統的精靈光束炮,完美的達成了設計的要求,不用將炮口對著目標,只要距離足夠,哪怕是炮口和目標偏了九十度都能照樣打中,可以改變軌跡的光束,加上強大的出力和收束,面對著對方的第二世代的改裝型“打鐵”完全是一炮一個,只要開火就會將之擊落,作為軍用型“is”的武器,使得絕對防禦完全無法抵擋,就算是對方的不知名第三世代的is吃上一炮都會將護盾能量給削的差不多,被其他機體隨意補上兩下就能直接打爆絕對防禦,然後被打下來。
雖然當日的“蛟龍”的效能比起對方的第三世代is要高出一籌,但是卻因為裝備時間過短,駕駛員和機體的磨合期不夠的緣故,導致效能並不能完全發揮,比起對方的第三世代is,也就是機動性上佔據了優勢而已,而且,這種優勢在對方的數量面前也只能自保而已。真正將對方震懾住的,還是那兩把精靈光束槍罷了。若不是兩名隊長技藝精湛,在戰鬥之中接連擊落對方的is仿若打靶,佔據優勢的對方又怎麼會自亂陣腳而受到了那樣大的損失呢。
在這場戰鬥之中,比起“蛟龍”的效能更加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