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海上航線的主要運力來使用。
當然了,後續的造船時間也不可能再像“探索號”這樣拖上半年多了,定型之後,這個噸位級別的船隻將進入量產化階段。海運部認為只要人力和造船材料能夠得到充足供應,有望將這樣一艘船的建造時間從目前的近七個月縮短到三個月,而以勝利港造船廠的現有規模,同時開造兩艘甚至三艘這種噸位的海船也問題不大,在建造速度上來說肯定能超出大明的同行不少。
不過即便如此,執委會也不會對勝利港造船廠的新船建造速度感到滿足這種幾百噸的小船在未來的海漢共和國應該只是屬於近海短途使用的船隻而已,沒個幾千噸的排水量怎麼從事遠洋運輸,怎麼碾壓西方人的火炮艦隊?要知道1637年英王查理一世時期建造的“海上君王”戰艦,排水量已經達到了1500噸,艦上裝備的火炮達104門之多,其中18磅以上的重炮達到了60門,甚至還裝備有60磅的重型火炮!而“探索號”上的主要火力輸出,還僅僅只是依賴兩舷的十門小口徑6磅炮而已,跟對手比起來簡直就是乞丐裝。
不要以為這種歷史上還沒出現的炮艦與穿越集團之間不會有交手的機會,事實上“海上君王”在下水之後參與了數次海戰,直到新世紀到來的時候才被法國海軍擊毀,其服役期之長足以撐到與穿越集團戰艦在海上碰面的那一天。
這種重火力炮艦目前還是穿越集團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同時也是穿越集團在未來爭奪海上霸權的絆腳石,要想擊敗這樣的對手,留給穿越集團的發展時間也並不算很多,畢竟真正排水量以千噸計的大船,特別是戰船,其建造所需的時間往往也長得驚人,比如這艘“海上君王”戰艦,從鋪設龍骨到下水,耗時就長達一年又十個月。穿越集團未來要建造的大型海船即便在建造工期上能縮短一些,並擁有更精良的火炮裝備,但要想在數年中趕上並超過同時代競爭對手的實力水平,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探索號”在駛出港灣之後,海面上的風力比起之前有了明顯的提升,而船上的指揮者和船員們的配合也開始逐步熟練起來,航速很快就超過了十節,快速朝著南方駛去。而船上的海運部科研人員們也並沒有閒下來,他們除了要不斷觀測風向、風力、海面狀況和航速之外,還必須實時監測船體結構是否有變化,特別是鋼製桅杆周圍的加固部分,這可是影響到整個船身平衡的重要部分。此外船上的運作過程是否流暢,在航行過程中有哪些值得改進的環節,也是科研人員們關注的重點。
相較於傳統的中式帆船,“探索號”由於船帆較輕且操作便利,所需的甲板船員要比同噸位的中式帆船少得多,額定船員僅十餘人而已,還不到船上額定炮手人數的三分之一。並且由於採用了後甲板艉樓操作的舵輪系統,船長對船隻可以進行即時的指揮操作,執行效率要比中式帆船高得多。
“探索號”在向南行駛了大約二十分鐘之後,便按照預訂的行程,轉道折向東,駛向亞龍灣。在接近亞龍灣東端的兩個小島之後,孫長彌便下令二層甲板的炮兵做好射擊準備。為了這次海上試航任務,軍警部毫不吝嗇地將前些天剛剛結業的三十多名歸化民炮兵全都派上了船。
作為海上防衛力量來設計的這艘“探索號”,其海上的火力打擊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效能指標。雖然僅僅只是裝備了幾門小口徑火炮,但在東亞地區來說卻已經算是火力非常強悍的炮艦了。當然,設計指標能不能達到,還必須透過實踐來進行檢驗。
傳統的中式帆船因為船體結構問題,船板承受不住大型火炮的後坐力,結果就導致了無法在船上大量裝備火炮。而“探索號”為了裝備火炮上船,在結構方面做了大量改進,並且使用了許多鋼結構件來加固船身,以承受火炮開火時的後坐力,再加上軍工部門專門為火炮上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