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本身對智的把握。孫子沒有迷失於世俗,許多智者明知而迷失世俗結果落得悽慘收場。老子在他看來是同樣了不起的聖人,知一切故而不求,追尋理想的方式逍遙一生。
他覺得自己是不是也該清醒了。
人們都希望世界只有美好,都向往桃源、仙境、天堂。
他明明知道桃源並不符合現實利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麼桃源有多大?必須有足以供養人們的耕地。當人口繁殖至某種數量時。耕地必然短缺,如何分配?如何讓各種複雜家庭環境需求不一的人們都滿意耕地的分配?
在人人都安居樂業的時候人們追求什麼?人是會比較的,自卑和優越感決定人們會想方設法的擁有更多以不弱於人或越於人。我家的耕地比他家的多,我家豐收的比他家的多。他家能坦然接受毫不在意?我家能不以為榮對此毫不考慮?
這些都不符合現實。現實是。人們因為工資比鄰居同事高哪怕一兩百也會覺得驕傲。現實是村長不可能被當作普通村民對待。
桃源根本不符合現實。
純粹的總門理念也是。
陳依明明知道這些。可是當年。他還是希望世界上存在純粹的總門。沒有比較,沒有階級,沒有高低,沒有優越感和自卑感的、純粹追尋正義的總門。
這樣的美好在任何時代都充滿誘惑人嚮往的魅力,引人如醉酒般沉迷。
陳依覺得他應該清醒了。他明明知道這種美好從根本性上違背現實。
追尋美德。背火的人在現實中一直吃虧。如他父親的同事。其中有個非常厚道的好人,最初單位分房的時候他考慮另一個人的現實情況更迫切需要房子,那人也上門懇求。於是他把機會讓出去了。這一讓,讓到五年後。公司方面已經優先考慮過他。是他自己放棄讓給別人。後面兩年都按計劃分給別人。
再後面三年因為領導的更換導致他的房子問題沒被優先考慮。
而在五年後的一天,陳依被陳父帶著出去吃飯的時候?
親耳聽見陳父的同事,也就是當年懇求那位好人讓房子的受益者。在酒桌上說起那位好人。“他那人太不開竅了。前兩年我勸他給領導送禮說說好話他反而數落了我一頓,說走後門的事情不道德。看看他現在!一個老員工了混的還不如幾個年輕人,一家五口還擠在二十平方米的破房子裡面!誰知道了不背地裡笑話他沒用?”
那時候起,陳依打心裡不喜歡陳父的這個同事。
儘管他明白或許當時那人並不純粹是惡意,但那番話裡面確實暴露了此人內心對恩人的輕視心情。或許他並不認為恩情有多重,或許他當年的懇請就帶著認為能成功的算計。
但陳依無法接受。人不應該是這樣的,好人不應該是這樣的。現實不應該是這樣的。
那樣的好人,遵循國家法規方針。甘願犧牲自己利益幫助他人的好人不應該被漠視。不應該僅僅被瞭解他的人們說他是好人,但明明知道他的艱難又不願意積極為他解決困難。
如那個曾經受到他恩惠的人,他適應現實,他本可以私下幫恩人活動。事後好人知道了也肯定會堅持還回他花費的金錢。但因為不是他自己的房子問題,他不會如對待自己的事情一樣積極。
陳父的同事都知道那個好人。但只看到那種好人在忍受艱苦。看在眼裡的人們怎麼會願意當這種好人?
好人真的不應該是這樣的遭遇。
但現實偏偏是這樣。
月門被現實的利益淘汰了,總門不變只會步月門的結局。總門變則非再是總門。
陳依覺得他這幾年僅僅繞了一個圈。回到的過程僅僅告訴他一件事情。
那就是他從開始的認識是對的。這些上沒有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