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麼叫,我們現在

也跟著這麼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

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

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

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

體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

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餘

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後,

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

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

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鬱編的《平水韻》,

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

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

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

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餚和

豪,先、鹽和鹹,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裡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

為屬於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比如杜甫《三絕句》第一首(以下引

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註明):

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裡風吹盡,

可忍醒時雨打稀。

“飛”和“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在普通話讀來並不押韻。

又如第二首:

門外鸕鷀去不來,

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後知人意,

一日須來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但在現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