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陣地虛實,若能攻打到劉承宗佈防的薄弱之處,元帥軍就必然要在夜晚調動預備部隊,對薄弱點加以支援。
削弱劉承宗本部的防禦兵力,為其襲營斬將創造契機。
倒不是曹文詔肌肉入腦,只會突陣斬將,而是元帥軍這樣的敵人,只有這一個明晃晃的弱點。
人家槍炮比他們銳利、鎧甲比他們堅固、士兵補給比他們更完善、兵力比他們更雄厚、戰鬥意志也更加高昂,甚至在排兵佈陣上都比他們更加精妙。
唯一一個弱點,就是元帥軍極少出現什麼猛將雄才,根子就在劉承宗身上。
只要把他剁了,龐大的元帥府就不再是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了。
這才是曹文詔對斬首戰術有執念的根本原因。
他總覺得單殺劉承宗,比跟劉承宗打仗並取勝要容易得多。
不過問題就在這了,要想調動劉承宗的軍隊,可並沒有那麼容易。
至少眼下,曹文詔是死了這條心了。
他乘於馬上,長矛橫置鞍前,率領軍隊在遠處的槍火聲中沉默前行。
六千餘人以十個大縱隊在平原上快步前進。
每個縱隊都以步兵推輕炮在前、騎兵牽馬在後的隊形,士兵們披掛甲冑、火槍火炮灌滿彈藥,整支隊伍在夜幕下人影幢幢,只有離近了才能看見星星點點微不可查的火繩光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風吹過邊軍甲裙墜下的四色穗帶,獵獵聲轉眼就被鎧甲相撞的輕微響聲所遮蓋。
遠處,一支支用於警示的起火在各個方向升上夜空,還有紛亂的交火聲響徹原野。
飛上天空的起火太多,連續不斷,昭示著平安等人的行動並不順利。
現在看來,四面八方早就都是敵軍了,把他們圍得水洩不通,這還如何調動?
曹文詔的心在下沉。
因為表面上,四面八方的敵軍,同樣意味著元帥軍早就在佈陣階段,就自己把自己調動了,可能每個方向的兵力都不充足。
可是曹文詔的臨陣經驗很豐富。
他的耳朵,能從四面八方發出的交戰聲響中,聽出哪裡防守嚴密、哪裡稍有鬆懈或是元帥軍佈防的薄弱點。
明軍大營的正東方向,那肯定是元帥軍防守薄弱的地方。
那邊的槍火聲最小,砰砰的銃聲很脆,還有一樣很脆的炮聲,雜亂無章,但喊殺聲最大。
一聽負責防守的部隊就是劉承宗新近收編的農民軍,用著搶來的三眼銃和湧珠炮,沒到短兵相接的程度就大聲吆喝,給自己壯膽兒。
但是兵力,嗯……聽起來相當充足。
西邊呢,曹文詔聽起來最為奇怪。
那邊在遇襲之前就打著燈籠和篝火,把營寨附近照得通明,遇襲之後更是軍樂響亮。
步兵都在寨外壕溝邊上拉出大橫隊,鳥銃槍火從南到北依次放響,首尾相連迴圈往復,中間還夾雜著拋射爆炸的飛礞炮和次第打放的佛朗機,槍炮聲響起來就不停了。
這玩意一聽就是老明軍了。
因為這種火器的戰術應用,明顯就是明軍對付小股蒙古騎兵襲擾的標準打法,槍火炮火不停,格外重視各式火器的層次與火力連續性。
實際上那邊也確實是明軍,而且就在一日之前,還跟曹文詔是同一陣營。
那邊的守將,是隸屬於左良玉帳下的徐勇和王允成。
在他倆屁股後邊,督戰的是前寧夏遊擊劉芳名和同知馬獻圖,倆人領的都是寧夏鎮的投降旗軍。
這個方向雖然全是降兵,但非常可靠,因為劉承宗在這個方向部署的兵力最多。
他們這兩陣近萬降軍後面,還有楊承祖和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