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張天琳現在肥得流油,再加上手上的老兵和火箭,他根本不懼跟任何軍隊對壘,只怕對手跑得太快。
此次劉承宗的命令傳到南邊,張天琳很好的領會了劉承宗的意圖,就是要儘量、儘快把南邊來的明軍殲滅,好馳援北面,也就是說這次需要速勝。
張天琳最怕速勝了,畢竟這不是一個營對一個營的戰鬥,顯然是幾個營對付幾個營的會戰,他有火箭車這種大殺器不假,但別人也就能站著不動挨一次炸,然後所有人都會在關中平原上跑得遍地都是。
到那時候速勝顯然是不可能的。
偏偏,張天琳看別人當旅帥已經眼饞很久了。
如今在不影響劉承宗全盤戰略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戰術取得能夠升任旅帥的大功,才是張天琳考慮戰術的要點。
就為這事,張天琳專門把麾下百總以上將領齊聚,展開各種討論。
還真別說,對張天琳這個大營來說,讓張天琳在這場戰役裡立下大功,屬於全軍共同願望。
畢竟從河湟大戰的時候,將校軍士們就已經有所明悟,升官越來越難了,受限於軍隊規模,很多該提拔的人都沒能得到提拔。
這也是劉承宗設立虎賁營的初衷,立個名目,用學習的藉口,拉長立功士兵、軍官的升官時間。
因為很長時間裡,他們的地盤承載能力,確實養不起更多軍隊了,把那些該晉升的軍官放在書院、虎賁營裡學習、交流本身,比他們學到多少才能更重要。
但如今虎賁營都不夠用了。
光是張天琳這個營,立功了變成大營,參將還是參將;千總立功了,來了個平調,到小營幹的是架空降軍參將的實權千總,雖然手上權力大了,但沒上去,多少心裡有點不舒服。
所以這場關中戰役,是他們的機會。
顯而易見打完這場仗,輸了回青海,能空出好多位置;贏了進關中,能擴編很多軍隊,要想讓張天琳上去當旅帥,這就是最好的機會。
而張天琳當旅帥了,別的不說,至少能給元帥府再添倆參將吧?就算都按標準營算,那也能多出六個千總、十二個把總、六十個百總。
至少王懷忠就決定,這裡面至少應該有他一個把總的位子。
人們集思廣益,最後還真琢磨出一個看起來兩全其美的戰術,既能發揮火箭的威力,又能確保敵軍大部隊不會在看見火箭之後四散而逃。
他們的計劃是:‘幫明軍修營地,讓明軍乖乖住進去’。
片刻,鎮筸軍大隊渡河,佩短刀的苗兵武士在岸邊戴上沒有護頸的鐵盔、披掛沉重的全鐵甲,依然赤腳持矛弩沿河結陣,更多人則開始在河上用有限的船隻搭建浮橋。
旋即祖寬標下牽雄健戰馬的遼兵跟毛兵因為誰第一個渡過浮橋發生擁堵爭執,好半天才有序地一個大隊一個大隊渡過渭河,在岸邊結成上萬人的龐大軍陣。
三支來自不同地域的軍隊結出涇渭分明的軍陣,讓王懷忠身邊這些元帥府士兵嚴陣以待。
王懷忠已經不往後退了,只是讓散開的軍兵、塘騎向他收縮過來,同時派人給張天琳報信,明軍已經有半數軍隊渡過河流,並遼東馬隊分為兩部,似乎有兩翼包抄的打算。
不過在規模上,令人疑惑。
王懷忠就尋思,自己這點兒人,似乎不值得讓遼東軍一個營給自己打一場包抄。
迷糊歸迷糊,自身安全很重要,王懷忠一個甘肅鎮的軍官,也不知道遼東軍作戰是啥風格,萬一跟他們大帥一樣喜歡獅子搏兔,他們就完蛋了。
王懷忠率軍一路往後撤,結果發現敵軍並沒有追上來,不但沒追,甚至分散左右翼的遼東騎兵還從視野裡消失了。
這個疑惑直到他們快退到跟張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