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朗機炮,因此把這批火炮下放給千總、把總,作為火力補充。
劉承宗在所有繳獲的火炮裡,選擇了兩個年份的兩種火炮,作為千總、把總的常規火炮,每名千總配置部屬洪武大將軍一門、每名把總配置南塘大將軍一門。
洪武大將軍,就是鑄造於洪武年的大鐵將軍炮,甘肅各城的這玩意都不少,造型上既沒有準星照門、也沒有炮耳,形制較為落後,但勝在規格統一、做工精良品控極佳。
通長五尺一,內徑六寸,球形藥室、炮管直上直下,倍徑較低,射程比紅夷式千斤炮近得多,當然就算雙倍裝藥打出最大射程,這個倍徑比也打不準。
但它基本能滿足參將擁有營屬火炮的基礎上,千總部在野戰遭遇敵軍時的防禦或突擊火器需要。
至於南塘大將軍,則是戚繼光時代改良的佛朗機式無敵大將軍,這個在造型上就先進多了,有準星照門、有炮耳炮車,能夠連續快速打放實心鐵彈破陣、或打放散子形成壓制彈幕。
同時質量比洪武大將軍更好,其中還有一部分子銃是鍛打出來的,輕便又好用。
除此之外,在百總一級,還配發了很多湧珠、滅虜之類的小炮,但劉承宗沒打算讓軍隊常備這種小炮,所以並沒有做到每個百總手上都有炮,即使配發了小炮,也都是配給十出、二十出彈藥,後續就不管輸送彈藥了。
打完就連炮帶彈藥箱子都扔掉就完事了。
劉獅子是這麼想的,湧珠、滅虜這一級小炮能做的事,抬槍都能做;抬槍做不到的戰術任務,上了湧珠、滅虜,也不管用。
就好比打個土木工事,別看滅虜炮打的是一斤炮彈、抬槍打的只是二兩半的鉛彈,但抬槍倍徑比高,抬槍打不穿的木板土牆,西邊常用的百斤鍛鐵滅虜炮,一樣打不穿。
因此增加小炮在百總隊的配屬,戰術上帶來的微小優勢,並不能密佈其在拖延行軍速度、增加補給難度方面的劣勢。
但如果不給補給彈藥,僅僅是重量帶來的拖延行軍速度,劉獅子還能接受。
那麼問題就簡單多了。
如果接戰失利,這種炮用完彈藥或沒用完,直接扔了也不心疼,能增加轉移速度,不需要補給炮彈。
如果接戰順利取勝,那更不需要補給彈藥了,明軍有啊!
問題這不就解決了?
最先改編的軍隊,是超編嚴重的張天琳、高應登、魏遷兒三個營,都改編為大營,基礎的作戰方式不變,增強了獨自作戰的能力。
不過編制是給到大營,但三個營就需要三個千總部的技術人員,即使他們沙汰超編的八千士兵,依然沒湊夠這麼多人,後續兵力還需要曹耀在甘肅慢慢尋找補充。
同時作為東征甘肅最大的功臣,劉承宗還滿足了張天琳一個小願望——發動甘州匠人,給他的左千總部製作一批火箭炮。
說實話劉承宗並沒有特別重視元帥府軍器局做的火箭炮,火箭炮當然很重要,但他們在河湟做的是特定條件下的殘次品,在研發時就只考慮翻越祁連山的困難,因此在重量上提出了諸多限制。
反倒是火箭炮最重要的精準、射程、威力,全部都向便攜讓步了,十斤重的火箭彈,含燃料七斤、爆破藥一斤,鐵彈丸五十三顆。
成本非常高,價效比極差,射程五百步、擴散五百步,也就是說只有一百到二百五十步的安全範圍。
這種兵器跟劉承宗的戰法不相容。
劉承宗打仗是典型的文化人帶莽夫,他麾下將領都是打窮仗出身的,養成的作戰習慣全是集中精銳,一點強行突破,反覆衝陣或拉扯,直到把敵軍拉崩。
無非是作戰風格上,高應登是集中精銳把敵軍衝崩,張天琳是反覆機動把敵人拉崩。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