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布政司經歷張縉彥。
這是個降官,投降時就是三原知縣。
為了嘉獎其投誠有功,升到了陝西布政司,任職經歷。
劉承宗很關注他。
張縉彥的履歷乾淨,河南衛輝府人,崇禎四年的進士。
劉承宗剛離開延安府,他就補了清澗的缺,就任知縣。
羽林騎打探其過往,出乎意料,此人在清澗任上,幹得還不錯。
當然表現並不突出,工作之餘喂貓養兔、寫詩作畫、遊山玩水。
這就是最神奇的地方了,這個傢伙身為大明官員,居然能在陝北遊刃有餘地遊山玩水。
劉承宗都不好評價,要說他在混日子,那肯定是混了,可是在那年頭的清澗,他能把日子混下去就算厲害。
當地遊蕩的農民軍,非但沒給他殺了,還由著他在外邊玩,甚至提供保護。
原因就在於張縉彥這個傢伙,仗著自己有進士功名,給農民軍頭子、小孩們當老師,還給農民軍分地,組織百姓修渠、種樹。
巧舌如簧,告訴當地鄉老,別管啥時候都得學習,大明沒亡年景好了,考出去幾個舉人進士。
大明要是亡了呢,新朝也得用讀書人,流寇坐寇搶來殺去,算什麼出路?
看上去是個非常稱職的父母官吧。
不,這只是張縉彥給朝廷報功的手段,當時楊鶴還在陝西主撫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他說自己招安了好幾千農民軍,都安插在清澗,僅在清澗任上待了一年半,就被提拔到三原當知縣了。
雖然都是知縣,但清澗是小縣,而三原是大縣,按洪武年的規矩,三原知縣比清澗知縣品級高。
調令一下來,張縉彥當場拍屁股走人,都沒跟學生們道別。
到現在清澗那邊的鄉老還想找他算賬呢,說得天花爛墜,束脩都交了,說走就走。
你他媽倒是把我們這的幾個娃娃帶走讀書啊。
日你先人,退錢!
真退了。
而且不是舉縣降劉承宗之後退的。
劉承宗剛帶兵打到咸陽,塬上戰役剛結束,張縉彥就派人到清澗會見父老,解釋當年走得急,到三原縣上任之後,送過信回來,但路上被地雷所阻,到現在才能聯絡到學生們。
當場帶了十五個少年學子回三原。
同時張縉彥還幹了另兩件事。
第一,是將當年三原賦稅截留,並將實徵數額一面送給西安府,一面送到山西。
第二,則是給河南衛輝府的家人傳信,讓他們儘快遷至韓城。
韓城,多麼精準的時機,多麼精髓的位置。
左懋第拒絕投降,劉承宗宣佈免徵。
然後三原知縣就把家遷過來了。
劉獅子在性格上,本就不太喜歡這種投降不利索的人。
給張縉彥升職,對他來說屬於是捏著鼻子,升了個布政司經歷,品級高了,不過其實這官還不如不升呢。
因為元帥府的陝西布政司衙門,沒人。
陳奇瑜開城投降那會,布政使、督糧、督冊都放走了,分守兵備本來也沒在城裡,經歷照磨則缺人,整個衙門基本上就是空的。
就剩下個倉大使沒跑,除此之外還有四個門子。
四個門子都是陳奇瑜的遠方親戚年輕人,有家有口,放進城裡那會養不起家,陳奇瑜剛給安排的工作。
畢竟陳奇瑜也是咱的河道總督,已經夠沒臉的了,劉獅子沒必要再在這種事上駁他的面子,就沒遣散他們,繼續留下來看大門。
張縉彥算陝西布政司第二個官兒。
經歷,其實就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