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乾脆在陽光海岸的buderim區找了一個賓館住了下來,連續幾天都去姜工廠樂園去參觀學習。能把一種“原材料”做成熱門打卡地,真的是一種非常牛叉的事情。
這和自己原來的玫瑰農場有點相似,但是他們做得更好,規模更大,細節上也做得更加出色,更讓瀋陽覺得他們出色的是,他們和周邊大量的生薑種植者成了利益共同體。
澳洲生薑種植區的規模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黃金海岸和昆州東南邊的widebay地區。
澳洲最早的姜,就是華夏定居者在19世紀初帶到澳洲的,其後華人在澳洲延續了生薑的烹飪和藥用傳統。
澳洲的生薑商業種植最早於1940年代在昆州東南部的buderim開始,這裡的亞熱帶雨林環境和肥沃的土壤,為澳洲的新鮮和加工市場每年種植8000噸生薑提供了理想條件,昆州東南部地區也成為了生薑的主要產區。
雖然澳洲其他地區也適宜生薑的種植,但是一直以來澳洲生薑的生產還是主要侷限於昆州的東南部那一小片區域。
其他區域也不是不能種植,但不能形成商業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別的區域種植就是沒有這個味道。
澳洲的姜分新姜和老薑,一個是在2月和3月進行的早收季,這時的根莖較小,辣味較淡,且纖維含量最少,其實就是鮮姜或嫩姜。另一個是在6月和8月進行的晚收季,這時的根莖較大,纖維較多,味道也更辛辣,即老薑,薑還是老的辣指的就是這個。兩者的在超市的零售價能相差三分之一左右。
姜樂園工廠自身的種植區是非常有限的,他們的主要收入是生產生薑製品:生薑啤酒、生薑果醬、生薑冰激凌、生薑餅乾;還有就是發展旅遊來,把整個工廠打造成了一個必須打卡的景點。
澳洲的生薑大約有60%進入蔬菜渠道,40%進入加工行業,進入加工行業的生薑,大部分都被姜工廠樂園給消化了。
為了牢牢和種植者繫結,他們收購的價格要普遍高於進入蔬菜渠道的生薑,得到了大部分種植者的好評,所以有非常優質的貨源。
進入蔬菜渠道的生薑,平均老薑超市零售價格能達到50澳元一公斤,種植者卻只能拿到6-7澳元每公斤。批發商把價格加到18-20澳元每公斤,超市銷售的時候就加到了50澳元每公斤。
絕大多數利潤都被中間商和零售商給掙走了,這引起了種植者強烈的不滿,在老薑還沒有收穫的時候,種植主又開始組織起了遊行。
看著這些人在街上游行時打出的標語,瀋陽也是無語,他們遊行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要抬高中間商的收穫價格,另一個是反對澳政府進口華夏姜的計劃。
相對於澳洲姜每年8000-9000噸的產量,華夏僅東山省每年生薑的產量就超過了140萬噸,要是全部算上,華夏每年能生產1200萬噸,而且華夏姜的質量更出色。
進口到澳洲後,加工成食品味道更好,可澳洲出於對本地產業的保護,就是沒有進口的打算。這兩年隨著需求的增加、天旱減產,對於進口這件事稍稍有所鬆動。
剛有點風聲,澳洲種植者就開始上街遊行,瀋陽這次來就三個目的。一是收購這個姜樂園工廠,現在對方直接就明確拒絕了,根本不給談判的機會。想想也是,對方現在生意這麼好,而且正在準備上市,馬上就能收割一大波的金錢,怎麼可能會把發財的機會讓給別人。
想要收購,只能在對方上市後從市場上高價購買股票,達到5%以後,進行舉牌申請進入董事會,然後再決定是否大量吸納內部股份,成為最大的股東。
另一個目的是儘可能在種植區收購一部分土地,自家可是有超市的,生產的生薑可以直接進入終端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