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擱,立即便派人傳他的手諭,飛馬前往開封,著令開封副將陳永福立即率領開封兵急速趕往洛陽,和洛陽守軍合兵一處,聽從馮一俊的調遣,鎮守住洛陽城。
同時為了防範刑天軍東侵,可以傳令山東巡撫顏繼祖,調山東兵馬兩萬人進入河南,保護開封以及歸德府等地,確保運河一線不被刑天軍侵擾,隨時可以應援洛陽城。
調江北副將黃得功率領一哨人馬速速入豫,限其十日內馳援汝州,擋住刑天軍在南面對洛陽的威脅,同時調集光州一哨人馬移防寶豐,對賊軍側翼形成威脅。
同時熊文燦又立即親筆修書一封,派人飛馬送入陝西那邊交給洪承疇,請洪承疇和孫傳庭調集部分陝兵出潼關,攻打澠池縣,只要克復澠池,便可以威脅到刑天軍側翼,足以確保短時間之內刑天軍不敢對洛陽妄動。
就此調派一番之後,熊文燦覺得事情應該可以應付了,最不濟也可以確保洛陽不失,而他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被堵在寶康一帶的張獻忠等路義軍身上,打算不管怎麼樣,也要先收拾掉張獻忠這夥賊軍。
果不其然刑天軍剛剛一動不久,躲入寶康一帶的張獻忠便開始有了動靜,張獻忠在十月初十率部突然躍出寶康、房山一帶,進兵至谷城,打算渡江北上。
張獻忠的行動馬上便被坐鎮襄陽的熊文燦察覺,隨即派左良玉率部迎擊張獻忠,將其堵在江南使其不能再次北渡,到這個時候,熊文燦已經相信,張獻忠和肖天健之間肯定會有聯絡,否則的話,兩方不會配合這麼默契,張獻忠剛剛陷入困境,蟄伏不動的刑天軍便對洛陽一帶大肆興兵,而張獻忠又在這個時候,兵至谷城,想要渡江北上,如果一旦讓張獻忠和肖天健合兵一處的話,這就麻煩大了,他熊文燦這半年來好不容易才經營出來的局面就等於是付之東流了。
所以熊文燦嚴令左良玉和陳洪範兩員大將日夜督軍攔擊張獻忠,隨即在十月十三,兩軍在谷城以南的南河鎮一帶遭遇,展開了一場廝殺。
張獻忠也算是豁出去了,親自提馬上陣,率部和羅良玉以及陳洪範等路官軍廝殺,何乃張獻忠這段時間在江南江北一帶屢遭敗仗,躲入寶康和房山一帶之後,又嚴重缺乏糧草,以至於兵將皆無力酣戰,結果是落得一場大敗,最後被官軍堵在了谷城縣一帶,最終卻沒有能渡河北上,再進入南陽,再加上熊文燦親自在襄陽坐鎮,各路官軍不敢懈怠,堵在江北,讓張獻忠無法渡江。
而劉國能此時終於堅持不住,在唐河接受了熊文燦的要求,就地宣佈投降官府,熊文燦聞之大喜過望,當即授劉國能為守備,令其率部併入到左良玉麾下聽命於左良玉的調遣。
說來劉國能其實也不是沒努力過,如果劉國能在兩個月之前,能和張獻忠合兵一處的話,不但官軍拿他沒有辦法,就連張獻忠這一次也不一定就會被熊文燦逼到這種地步。
何乃張獻忠性格囂張習慣了,在南下渡江之後,他曾經和劉國能為了搶地盤,部下之間發生不少的齷齪,以至於後來劉國能對張獻忠頗為忌憚,總覺得一旦他和張獻忠合兵一處的話,張獻忠肯定要吞併掉他,甚至於會暗中除掉他,所以便始終不肯和張獻忠兵合一處,單獨渡江北上,結果在熊文燦的指揮下,連戰連敗,以至於被逼得是走投無路,最終只得選擇率領麾下近兩萬部眾,乾脆投降了朝廷,被熊文燦收編到了左良玉麾下聽命。
劉國能的投降,對於熊文燦來說,無疑是一場大功,同時對於活動在湖廣和河南一帶的各路義軍來說,卻是一種不小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