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定奪的事情,微臣不敢置喙。”高心夔謙遜得說道。

“出的你口,入的我耳,如何不能說?你且說之,本宮且聽之就是。”

“是,那微臣就大膽說了,微臣以為,八股之文,學問是儘夠了,只是缺乏少考察見識的,微臣以為,從宋金朝中看,不如加考策論!”

“策論?”(未完待續)

四十 夜雨萌芽(二)

“自然,科舉不可廢,”太后點點頭,“不過這八股之事,本宮以為過於拘泥,當年你也是深受其害,故八股如何,本宮想聽聽你的意見。”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賅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經”。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經義”試士,學子任治一經,考試時發揮“經義”為文字,這不同於唐代專重記憶註疏原文,考試概括來書寫答案的“帖經”,而是發揮對經文意義的理解來寫文,因而名為“經義”。

元代考試,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出題範圍,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雛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詔定科舉法,應試文仿宋“經義”,其後此種文字講求格律,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形成了。顧炎武《日知錄》中說道: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年間,如《樂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如《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若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是為兩扇立格,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復如之。故人相傳謂之八股。長題則不拘此,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

“桐城方苞說:制藝(即八股文)之興七百餘年,所以久而不廢者,蓋以諸經之精蘊,匯涵於四子之書,俾學童而習之,日以義理浸灌其心,庶幾學識可以漸開而心術歸於正也。這話原是沒錯,畢竟國朝以儒道治理天下,可行到今日,八股之事似乎已經走入偏門,四書無非就是那幾本,題目早就出的熟稔了。”

乾隆二十四年出生,經歷了乾隆中、晚期、嘉慶、道光兩朝的學者錢泳,多才多藝,一生作幕,未考中過,似乎連個秀才也不是,在其名著《履園叢話》中,就有不少條罵八股文。如說:“或謂文中之有時藝,有似畫中之豬,餘駭然問故。曰:牛羊犬馬,各有名家,亦曾見以剛鬣為點染者乎?今世所謂文字,無不可書屏障,亦見有曾錄荊川、鹿門、歸、胡、陶、董之制義者乎?”

這一則筆記以豬比八股文,其他還有記秀才考試自撰典故,有所謂“自雙槐夾井以來”及“九刁九騷,三燻三慄”等笑話,於試者均名列高等。都是笑八股文不通,考試官無知,為考生所騙的故事。

“中國之士,專尚制藝,上以此求,下以此應。將其一生有限之精神,盡耗於八股、五言之內,外此則不遑涉獵,及夫登第入官,上自國計民生,下至人情風俗,非所素習,措置無從,皆因仕學兩途,以致言行不逮。”高心夔繼續說道,“故微臣以為,單純靠八股取士弊端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