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全都湧了出來,靠著他們,咱們才能順暢地拉出來二十萬大軍。”
原本的青浦商會總部大樓上,政事堂次輔範晉和樞密院左知政蘇文采俯瞰青浦碼頭的數萬大軍,心中也是無限感慨。
再想到這一國大動的民心根底,兩人更是心緒激盪。
歷來一國興兵,萬民都要惶恐,早前皇帝批下《兵備法》,為此還召集東西兩院和政事堂群體作證,修訂《皇英君憲》,更是涉及一國“祖制”的大變。
《兵備法》是復古制,註明所有在籍國民成丁都有服兵役的義務,為此開列了具體條款。比如以十八歲為成年界限,十八歲以上的男子,都要準備接受國家徵召,在衛軍、陸軍、海軍,或者其他國家軍事單位裡服役三年。
看起來這是部暴虐之法,循著的是繳皇糧,完官差的老傳統,在天道興起,百家共鳴,中西學思輝映的英華,這是徹頭徹尾的“反動”。
可皇帝透過修訂《皇英君憲》,將這項“國民義務”的本質解釋清楚了。《皇英君憲》新增的條目是“皇帝代天行道,扶立一國,與國民有如下義務:啟蒙、扶孤、恤弱、救助……”。
這說的是皇帝代天立這一國,必須要承擔國民的教育、醫療和弱孤扶助等等義務,而這一國並不只是皇帝私有,是大家的國,因此國民也有相應的義務,除了繳稅,就是服役。
看似跟古時傳統一樣,本質卻已是權利義務掛鉤的近代國家法理。因此國民並沒有亂了心念,實際上皇帝修訂君憲,也不過是將這十來年的作為進行了法文確認。如今一國蒙學普及,醫療衛生和慈善救助體系也初步成型,農稼和工商稅則雖還說不上完備,卻在漸漸向公平細緻前進,鄉間小民都能真真切切感覺到“國家”就在自己身邊,此時以《兵備法》確立大家的兵役義務,這是順利成章的事。簡單說,這一國對你負責,你也要對這一國負責。
更何況,大多數民人都爭著搶著想當兵。《兵備法》裡所說的兵役,不是古時那種要求人自帶武備,無償服役,就供吃穿的徵發。不管是進哪個單位服役,國家都一包到底,還要提供正式薪餉,而且還有若干補貼,以及退役後的門路優待。
得知入陸海軍,不僅有三兩的基本薪餉,槍械軍裝還能帶走,退役後幫著安排工作,有資質者還能進各類學堂,《兵備法》頒佈之日,國中反而一片歡呼聲,因為這意味著大擴軍。英華軍隊多年來一直就保持在陸軍七萬,海軍三萬的規模,能進正規軍的都是幸運兒,現在廣開大門,大家自然高興。
可惜,這些機會先給了衛軍、州縣特警,以訓練營體系進行整訓,陸軍的精銳六軍未變,只是以新編師營來擴充,看得出大戰一過,這些師營就要裁撤。而從地方上徵召的兵員,大多用來填充地方衛軍和州縣治安的空缺。
眼下陸軍正軍滿編十萬,新編師也有了十二個,還有十五個新編師在整訓中,僅僅只是陸軍,預計就有三十萬可戰之軍,應付西北、緬甸、馬六甲的戰事已是充裕。
“老兵是寶,這八面之戰,還得靠老將的,就不知道咱們的老將,是不是能扛得住。”
“佛都督穩,馬六甲之戰需要分寸,用他正合適。魔都督狠,緬甸之戰,還得靠他以力破勢。張龍襄多年駐守西南,川藏乃至青海事都很熟悉,在當地也很有名望,四川乃至出川之戰,他無可代替。湖南、江西和江南,不是牽制就是穩守,該沒什麼大問題。”
範晉還有一絲隱憂,蘇文采卻很有信心,將帥人選在總帥部和樞密院討論過很多次,最後還是選擇了最為穩妥的方案。
蕭勝為南洋大都督,掌握南洋全域性。賈昊為馬六甲都督,謝定北為副都督。吳崖為緬甸都督,方堂恆和展文達為副都督。張漢皖為四川都督,彭世涵、王堂合為副都督。趙漢湘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