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的糧食平均畝產在每畝地三到四石,按照當前糧價也就是三到四兩銀子,對於自耕農而言,這裡面會被糧商盤剝走一部分,但是多出的三百到四百分之一遼餉加派,百姓還是活得下去的。例如明末三餉俱在時,南方的農民起義力量依舊小的可憐,正是因為南方自身的富庶導致了百姓即便是在官府的貪汙和士紳的攤派下,也還是能夠活得下去的。
在浙江的這幾年,陳文雖然沒有免除加派,但是對吏治的大力嚴肅,隨著浙江的吏治在幾次三番的清查後已經大幅度轉好,不斷的嚴查使得亂收費現象大幅度降低,普通百姓受到加派的影響隨之大幅度降低。沒有加派當然更好,但是至少現在也沒出過官逼民反的事情,頂多就是官吏、士紳不滿。
「榮參議的意思是徹底減免遼餉?」
減免賦稅,陳文在浙江幾乎每年都會做,針對的則是受災的地區。在江西,今年的夏秋兩稅也已經免除,財政上的壓力完全由浙江以及繳獲和抄沒諸如劉光弼、蔡士英這等必殺的滿清官員的家產支撐。如果再行減免那繼承自金華府的九厘遼餉,對於今天依舊緊張的財政來說也將是難以承受的。
「下官並非此意,以下官愚見,只要監察和處罰的力度夠大,各府縣官員不敢胡亂收費,百姓的壓力不會太大。至於下官想要說的,卻是另一件事情。」
「哦?」
「據下官所知,我大明官員的考成比例不等,但是稅賦徵收卻很少有足額的。但是虜廷對考成極其嚴格,必須足額徵收,而且還要追繳此前拖欠的稅賦,比如金聲恆反正期間的稅賦,韃子在鎮壓過後就進行了追繳。」
「原來如此。」
「下官建議,嚴禁各府縣官吏借追繳為名盤剝百姓。」
追繳就是變相的加稅,雖說兩蹶名王及岔路口一戰後,滿清破天荒的展開了對一些受災地區的減免賦稅政策,但是從滿清朝廷到地方官員,追繳卻是從沒有停歇過的。
陳文在浙江,此前也追繳過一些士紳拖欠的稅賦,當時是在他們偷稅漏稅的情況下,設計兩條路給了他們——要不簽署協議,以後絕不偷稅漏稅,否則就以家產抵稅;要不就追繳歷年積欠,交不上來更是要免除功名,從此就跟優免無關了。
此法一出,雖說是反對聲巨大,但是在陳文這個對士紳來說越來越恐怖的名字面前,基本上不是簽署了協議,就是繳納了積欠。說到底,明廷的優免政策還是他們絕不願割捨的,那可是實實在在的免除幾十米到幾千畝不等田土的稅賦,不是說著玩的。
「《江西邸報》的準備工作進行如何了?」
陳文並沒有對榮虔的提議立刻做出答覆,反倒是向另一個文官問起了另一件事情。
「回大王的話,基本已經準備就緒,最遲明天就可以定稿印刷了。」
《江西邸報》與《浙江邸報》一般無二,皆是宣教司下屬的喉舌機關。確定了《江西邸報》很快就可以開始運轉,陳文才轉而對榮虔說道:「朝令夕改,不可。具體的先等調查組回來再說,政令也需在《江西邸報》上進行解釋。」
「下官明白。」
見榮虔沒有坐下,陳文問道:「榮參議還有要說的嗎?」
「下官還有一事需要說明。」
「請繼續。」
久在浙江的官府做事,這裡講究的是有意見可以提,但政令一經下達,就必須盡力執行。第一件提議沒有得到明確認同,榮虔卻也不灰心。
「根據下官調查,江西一省,其中南昌、瑞州、袁州三府,皆存在浮糧現象。袁州和瑞州時間太緊,下官還沒有確認,但只南昌一府除卻武寧縣外,浮糧就高達銀十九萬五千一百二十二兩,米十四萬九千一百三十一石之多。」
浮糧,據記載是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