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親征,他坐鎮登州,在進攻開始後,還渡海移駕遼南卑沙城,親臨遼東指揮。
大軍分成三路,遼河一線由兵部尚書李靖指揮,統領的是十萬唐軍和十萬部族聯軍,二十萬大軍正面進攻高句麗人的遼東千里長城防線。
而在遼南一線,五萬唐軍從南往北攻,是繞過高句麗的千里長城的。遼南一線,由樞密副使李績掛帥指揮,安東都護尉遲寶琳為先鋒。
海路這邊,李世民出人意料的選了五員大將,由樞密副使秦瓊掛帥,中軍大都督程咬金、右軍大都督蘇定方、還有南衙府兵大將軍羅士信、單雄信五將統領五萬水師和步兵浮海東渡直攻平壤。
這場戰爭,大唐可謂猛將盡出,精銳雲集。
建功最快的還是秦瓊率領的水路,高句麗大軍雲集於遼東長城一線,平壤一帶則兵力空虛的多,兼之又有泉蓋蘇文父子做內應,秦瓊的艦隊渡海直抵平壤大同江口,然後順江抵近平壤城下。
當唐軍艦隊鋪天蓋地抵達的時候,高句麗朝廷措手不及,泉蓋蘇文父子在城中發起叛亂,裡應外合,秦瓊輕鬆的就攻入了城中。
從抵達平壤城下,到攻入城中,只用了半天時間。
高建武無路可逃,拒不投降,在宮中放火自0焚。
平壤的王室軍隊或死或降,這也是自隋以來,中原軍隊第二次攻入平壤。當年來護兒也曾攻進平壤,但當時是高句麗人故意放隋軍入城,來護兒縱兵入城,大肆搶掠,亂不成軍。結果高句麗伏兵趁亂殺出,大敗隋軍,當時來護兒僅率數千殘兵逃出城外,高句麗軍追殺到隋軍戰船停泊之處,見留守大將周法尚嚴陣以待,才退回。
當年秦瓊、老鐵槍正是在來護兒麾下,參與了那一戰。
時隔二十年,當年的來護兒親兵隊頭,已經成為大唐的樞密副使,站在高句麗王宮之中,看著高建武的屍體,秦瓊心中激盪。
捷報送到登州,李世民興奮萬分,親自渡海到遼南卑沙坐鎮指揮。
北路的李靖率領二十萬漢蕃聯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推進,直指遼東城,一路將遼東周邊的衛堡掃除,最終兵圍遼東城。
老將李靖不急不燥,用了一個月時間,連續擊敗多支來援高句麗軍,最終用大炮轟開了高句麗城門,攻破了遼東城,這座高句麗遼東防線上最堅固最大的一座城池。
秦瓊破平壤,李靖奪遼東。
本來以為這場戰事能夠迅速的結束,豈料事情並沒有如想象中進行。
高建武死了,訊息傳到遼東,遼東統帥乙支文德立即扶立高建武之弟高大陽之子高藏為王,擁他為高句麗第二十八任國王,並自任莫離支,統攝國政。
國王高藏完全就是乙支文德的傀儡,乙支文德面對唐軍的勸降,頑固無比。
拿下遼東城之後,戰事進展並不順利。
遼東一線,高句麗人在這裡費時三年,加固的千里長城並不是假的。遼東城是平原城,但後面的許多城池卻都是山城。
大大小小無數的山城都如釘子一般的立在各個險要山谷和山上,李靖雖有二十萬大軍,但在遼東的這種地形下,兵多也沒多少優勢,而高句麗人負隅頑抗,拼死不降。
一座座的山城、堡寨攻過去,都非常艱辛。
李績在南面的進攻,也一樣遭遇到這種情況。
雖然說一路攻城拔寨,但進展緩慢,貞觀九年寒冬到來之時,唐軍奪下不少城池,可依然沒有擊跨高句麗人。
面對遼東的酷寒,李世民也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勢,進入冬季休整期。
薛延陀和契丹等部都撤回不少兵馬回家,幸好唐軍有棉服棉鞋,能夠抵抗遼東的嚴寒,守住了之前的戰果。
休整直到夏季,才開始再一輪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