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章 宛如幻夢
日本實際統治者,太閤豐臣秀吉死於8月,帶著他無限的野心,帶著他&ldo;顯名於三國&rdo;的痴夢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早在3月份的醍醐賞花會結束之後,他那原本孱弱的身體就已經不堪一擊了。國內政局的角鬥,朝鮮戰場上的膠著,都已經耗盡了他的生命。
5月5日是豐臣秀吉命運的轉折點。這一天,老邁的秀吉勉強從病床上起身,誰料卻失足絆倒。等眾侍從聞訊趕來發現他已經嘴流長涎,無法清楚地說話了。可是他的頭腦還是很清楚的,就在這最危急的時刻,秀吉仍然想著兩件事,一是確保幼子秀賴的繼承地位,二是打贏在朝鮮的戰爭。可是,無論哪一件,他處理起來都力不從心了。他的身體狀況開始急轉直下,並時常夢見往日的仇敵向他索命。
到了5月16日,豐臣家的五奉行決定將主公病重的訊息公諸於世。整個日本上下都為此感到惶恐不安,伴隨著這個強者的逝去,國家將會重新陷入戰亂與動盪中嗎?這一點沒有人能知道。
在秀吉的正室北政所夫人的奏請之下,日本皇室特別於6月27日召開祈求秀吉早日痊癒的神樂。翌日,也就是28日當天,又由於秀賴的奏請而再度召開祈願神樂。7月7日,北政所夫人以太閤的名義捐獻黃金五枚給三寶院為其祈福。
雖然她和身邊的人抱著僥倖心理,認為秀吉會再次康復,可是大多數人已經看出來,秀吉之死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8月1日這天,豐臣秀吉意外地恢復了意識,並且將德川家康召至枕邊,與之交談。8月5日,他在垂危中再度召集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等四位大老來到枕邊面授遺言,囑咐他們一定要照顧兒子秀賴。遺書中寫道:
吾子秀賴尚幼,敬懇輔教。我對秀賴十分放心不下,務請五大老撫養,以至於成人。神明佑之。此致。
慶長三年(1598年)的8月18日,秀吉在伏見城內自己的居所陷入昏迷狀態,到了夜裡,忽然張開兩眼叫道,&ldo;不要讓我10萬兵,做了海外鬼!&rdo;喊罷氣絕身亡,卒年63歲。
當時的日本上層武士有個習慣,就是臨死之前總要再說兩句,向活著的人表達自己的情操和個性,這種傳統和中國古代文人詠詩明志的做法很相似。
豐臣秀吉也是如此,彌留之前寫下一首辭世歌:&ldo;隨露珠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rdo;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絕命詩寫得很超脫,很有境界,但是我想,恐怕也只是在他將死的時候,才會有這種感悟吧。
豐臣秀吉一生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結束日本戰國時代,二是領導統一後的日本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
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崇尚武道精神而土地資源卻相對貧乏的島國來說,制定向鄰國擴張、乃至&ldo;走向世界&rdo;的戰略目標是必然的。但是日本的戰略迴旋空間非常小,這就使得其擴張行動具有很強的冒險性,不成功便十有八九會成&ldo;仁&rdo;。
用&ldo;孤注一擲&rdo;來形容大和民族的這種性格是最恰當不過的,事實上在400多年後,日本又做了一系列勇敢的嘗試,並差點成功。因為&ldo;差了那麼一點&rdo;,大日本帝國最後的結局眾所周知,筆者在這裡就不重複了。
豐臣秀吉去世時透過遺囑,命令德川家康代替年幼的秀賴執掌行政(職責約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前田利家是二把手,居次,並成立了一個包括他們二人在內的由五個大老組成的最高決策機構,在它之下,又設定了&ldo;三中老&rdo;,作為調停機關。再下面又設有石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