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我們的家庭教育觀(代序)(1)
張晨、肖思韻、伍丹、黃景怡用燦爛笑容迎接大學生活
思韻考取清華大學保送生後,又在高考中以663的高分躋身全省文科三甲,我們全家以及朋友們都為之感到幸福和驕傲。然而,待塵埃落定之後,驀然回首,思韻18年人生旅程歷歷在目,這一結果似乎又來得如此自然,於是,怦然跳動的心便慢慢地平靜下來,猶如浮雲散盡之後的藍天,剩下的只有澄澈和寧靜。
朋友們總喜歡問,孩子如此優秀,你們是怎樣教育的?其實,孩子的優秀,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家庭教育、學校培養和社會影響等環境因素一樣也不能少。作為家長,如何給家庭教育找到好的定位至關重要。在我們的認識上容易產生一個誤區,即把家庭教育僅僅看作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過分關注和敏感,忽略了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影響成績的非智力因素和環境因素。有些家長監督孩子做作業很嚴厲,孩子成績不好找家教很積極,對孩子看課外書和從事休閒娛樂活動很擔憂,事實證明,這樣做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如果我們把家庭教育的目標鎖定為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成績,重視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人生願景、自信心和意志力,注意引導和幫助孩子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不斷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學習成績的提高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
孩子的成長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一個人只有知道了自己需要什麼和要幹什麼,才會有使命感,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我們一直鼓勵思韻要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併為之而奮鬥。小時候,她想當天文學家,我們就半夜起來陪她看月食;她想當作家,我們就和她一起討論並修改文章。在她十歲那年,我們一起在電視前觀看北大百年校慶的系列活動,當她知道北大是中國精英輩出的最高學府時,便撕下了當天的日曆,在背面寫下:“1998年五四青年節,肖思韻立志考北大。見證人:爸爸、媽媽、吳叔叔、包阿姨。”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宏願;實在難能可貴,我們為之感到高興,但又不忘及時引導她思考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告訴她,想要考上北大清華,不僅要是學校的佼佼者,還必須成為全市的尖子。當時都江堰市並不是每年都有學生考上北大清華,所以一定要志存高遠。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目標的激勵,思韻才能勇敢地面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排除種種干擾,一步一步地向夢想靠近,最後終於獲得了成功。
“習慣不是造就你,就是毀掉你。”美國作家肖恩·柯維這句寓意深遠的話,已在日常生活中反覆得到了驗證 。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孩子健康成長的作用怎樣高估也不為過。思韻從小就有很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妥善地處理好學習與玩耍的關係。她知道,只有在學習的時候認真地學,才能在玩耍的時候痛快地玩。開始這是我們對她的要求,後來就逐步成為她的習慣。每當她開始學習,就會忘記周圍的喧囂,電視、音樂、談笑都完全不能影響她的專注,只要規定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什麼都不能將她從書桌旁拉開,這使得她的學習效率很高,也擁有了比很多人更多的玩耍時間,所以她自己覺得這些年過得很輕鬆,而學習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希望得到賞識而不是指責,這是所有孩子也包括大人們共有的心理。常獲賞識使人自信,常受指責使人自卑。思韻是幸運的,因為她一直是在父母和老師的賞識中長大的,因此她始終對自己都充滿了自信。當然,她有時也會在挫折面前垂頭喪氣,這時我們會告訴她,成功和失敗都是人生的必修課,只要失敗後你站起來了,那麼失敗就會成為動力,這樣一來,失敗也就變為人生的財富了。記得在思韻15歲生日的時候,我們在給她的生日寄語中寫了這樣一段話:“生命到了開花的季節,既需要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