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7部分

“陛下你當家,咱們都放心!”

民眾們也激動不已,終於有人乍著膽子喊出了這樣的話,聽得不少官員都皺起了眉頭,雖說皇帝不再自居君父,可把皇帝從寶座上扯下來,直接比作一家一族之長,未免太不敬了吧。連湯右曾都暗道,官家這是寵民人太甚啊,就怕民人恃寵而驕。

李肆卻不以為然,這個比擬,正好給他後面的話搭橋。

“是啊,我們這一國,就是一個大家!我們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他再一揮手,側面傳音臺上,站出一隊女子,身著素麻長袍,輕鼓蕭笛,清亮悠長的和音頓時傳遍整個天壇。

“盤古開天地,女媧泥造人,燧人與我火,有巢分人牲……”

“神農嘗百草,伏羲立衍聖,炎黃出渭河,萬年華夏成……”

天曲,雖出自天主教,卻已發展成一項專門的歌藝。在這祭天之日,在李肆起誓護國之時,以天曲來唱出這一國萬民的關聯,再貼切不過。

“你我本同根,原是一家人,血脈代代傳,炎黃有子孫……”

歷數華夏上古沿革,最後落在了“炎黃子孫”這個概念上,往日天主教所倡,各家學派所述,有關“我們這一國”的概念,真真切切落在了“我們這一家”的認識上。此時廣場上十數萬人,即便往日不去天廟,沒接觸過“紮根”之事的,也都有了跟他人血脈相通的感覺。

我們為什麼能是一國,因為我們先是一家,我們不僅是聖賢言裡因儀禮而融成的華夏,更是因萬年血脈繁衍而聯在一起的炎黃子孫。

“我們就是華夏!漢時叫漢人,唐時叫唐人!現在叫英……好像不好聽呢……”

“難道還要分宋人和明人?咱們就是華人!沒錯,炎黃子孫,華夏之人!”

十數萬民眾一邊合著天曲唱著,一邊感受著這種血脈相通的溫暖之力。

在李肆那個時代,“炎黃子孫”這個概念,“華夏民族”這個認識,是到了清末,因反抗滿清而凝結而成的民族認同。抗日戰爭時,華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才有了民族精神的崛起。

而在這個時代,英華的民族認同,最初來自於華夷之辨,隨著一國的國勢增長,民智初開,又加入了一部分國人自傲感。此時的國人,都懵懵懂懂有了一種“我們是一族,所以能成一國”的感『性』認識。

民族精神的凝結,有諸多途徑,有來自危亡時刻的壓力,有來自強盛時代的驕傲。而英華在這兩面都有粗淺的經歷,如今滿清南侵,一國雖遠未到危急救亡之時,可這壓力傳遞到大部分國人心中,民族精神進一步成型了,李肆藉著今日廣集天壇的機會,再推一把,不能說華夏的民族精神就此崛起,但至少這條道路更顯清晰。

天曲悠悠,餘音繞空,一陣陣鼓點聲,又細又密,節奏明快的鼓點聲響起,人群中爆發出興奮的歡呼聲,他們都聽出來了,這是軍鼓。

李肆沉聲道:“韃虜南侵,不過是疥癬之患!我英華大軍雲集,今日一展雄姿,讓萬民寬心,讓韃虜膽顫!”

閱兵,李肆也要閱兵,要安撫國民怨氣,要凝結一國人心,光賭咒發誓,彰顯帝王之心可不行,得讓民眾親眼看到真刀實槍,看到這一國的力量。

正好是立國十年,閱兵也是紀念。

去年雍正閱兵,就在西山大營,就對王公重臣,而李肆閱兵,則是彙集全國各軍,展示給十數萬民眾。

……

第六百八十章 檢閱與回憶

() 單純以感官效果而言,英華黃埔閱兵比雍正西山大”i毖;匕差多了。

一個方陣就是一翼人馬,十二人的寬幅,三十人的縱深,這是四哨戰鬥行軍縱隊摺疊起來的隊形。行軍鼓點,每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