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到公關宣傳、鑽法律的空子以延長專利權以及遊說政府來阻止對價格管制的改革上。
如果處方藥像其他普通消費品一樣,所有這些也許無足輕重。但是,藥物非比尋常。人們的健康甚至生命都需要藥物來維繫。用參議員黛比·史戴布諾(Debbie Stabenow)的話來說,“這可不像買一輛汽車或者網球鞋或者花生醬。”人們需要知道在這個行業中有一些標準和規則來約束它,使得它不會為了追逐利潤而將其他考慮置之度外。在第十三章中,我將會提出一些對製藥系統進行改革的方法,以確保我們能以合理的價格得到優質的藥物,使製藥業達到它自己宣傳的那麼好。
改革還必須擴充套件到行業之外那些與其合作的組織和機構中,包括FDA、醫生和研究機構。這種徹底的改革需要政府採取行動,而這又需要強大的公眾壓力。這會是一場艱苦的戰鬥。製藥公司在華盛頓有最大的遊說團,它們對政治競選慷慨解囊。立法者從製藥業那裡受惠良多,要想打破這種局面將會十分困難。
但是,對立法者而言,比競選獻金更重要的是人們的選票。這就是你需要知道事實真相的原因之所在——也是我寫作本書的宗旨。與該行業宣揚的相反,你並沒有得到物有所值的藥品。事實是,製藥業欺騙了我們,並且如果沒有大家的覺醒和堅定的決心,就不會有真正的改革。
2000億美元的行業(1)
製藥業的巨人們會做些什麼呢?
只要有可能,它們就會為所欲為。
它不是一臺創新的機器,而只是一臺巨大的營銷機器。
我們花的錢一點都不值。美國不能再支撐製藥業的現狀了。問題在於,製藥業自己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是否願意實行真正的改革來約束自己的胃口,同時儲存自己的實力呢?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再也不能無動於衷了。
�此話正是描述製藥業的。它已經漸漸習慣了為所欲為。1980年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它是一個很好的行業,但此後,它成了一個醜陋的龐大行業。從1960年到1980年,處方藥的銷售額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保持穩定,但是從1980年到2000年,這個比例增至三倍。現在,處方藥的銷售額每年超過2 000億美元。而且,從1980年初開始,製藥業一直是美國最賺錢的行業(只是在2003年,它在列入財富500強的47個行業中排名降到了第三名)。與該行業突如其來的暴利相關的事件中,沒有一件與這些公司銷售的藥物的質量有關。
在本章中,我將帶你回顧一下製藥業的歷史——它輝煌而短暫的崛起,以及即將到來的衰落(或許是一次徹底大檢修)的一些跡象。我在本章並不準備深入到細節中去,只是想瞥一眼岩石被舉起後下面有些什麼東西。那景色可能會不堪入目。
開始之前,先介紹一下我在全書中要使用的一些事實和資料。我使用的絕大多數資料是2001年的,因為這是我所考慮的該行業各個方面的資料都較為完備的年份中最近的一年。堅持使用某一特定年份的資料,有利於讀者清楚地瞭解整個局面。但是,對於一些特別重要的事實,我會使用2002年或者2003年的資料。在任何情況下,我都會指明我所引用的資料是哪個年份的。
我還需要解釋一下,當我說這是一個2 000億美元的行業時,我指的是什麼。根據政府的資料,這大致是美國人2002年在處方藥上的消費總額。該數字包括消費者直接在藥店買藥的開支,以及郵購藥物定單的總額(不論最後是否掏錢購買了),其中包括了批發商、藥劑師以及其他中間人和零售商所賺取的將近25%的價格漲幅。但是,它並不包括在醫院、療養院或是醫生診所裡開的藥物的價格總額,許多抗癌藥也不包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