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李星沅,字子湘,湖南人;道光年間(1832)中進士,時年35歲,後授翰林院編修。

他的仕途還是比較順利的。

3年後調任廣東學政,後歷任漢中知府,河南糧道,陝西、四川、江蘇按察使,江西、江蘇布政使等職。

1842年升任陝西巡撫,不久任陝甘總督。

1845年調任江蘇巡撫,次年任雲貴總督。

用了10年就坐到了封疆大吏的位子上。

清朝時期,巡撫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即現在的省長 ,但是不掌兵權,為從二品。

提督是統率各省綠營兵的長官,相當於省軍區司令;為從一品。(軍隊的官員級別比地方高)

八旗兵不屬地方編制,清朝的地方軍是漢兵,因漢兵用八旗之外的綠色旗,所以稱為綠營兵。

總督 轄制巡撫,提督;管轄一省或二、三省,掌行政、經濟、軍事大權,為正二品;一般都帶兵部侍郎 (或尚書)、右都御史銜,這樣都成了從一品。

雖然提督官位比巡撫高一級,與加尚書銜之總督官銜相同。但清朝時,採取以文制武的原則,各省綠營兵必須歸總督、巡撫節制。

軍隊的官員級別比地方高,似乎自古如此,但實際職務大小要看實際情況。

所以,清朝的情況巡撫是省長,提督是省軍分割槽司令。而總督=省委書記+大軍區司令。

很多地方總督和巡撫的行政職責重疊,所以就不設巡撫,比如直隸、四川兩省;或者由總督兼任巡撫,例如,雲貴總督的正式頭銜就是“總督雲貴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

而只有巡撫而不設總督的省份如河南、山東、山西三省,巡撫由於沒有兵權,而又要指揮本省的軍隊,因此常由巡撫兼任提督。

巡撫+提督=總督,三者皆為封疆大力。

所以1847年在雲貴總督任上李星沅兼署了雲南巡撫,*緬寧、雲州回民起義,被朝廷褒獎,調任兩江總督,兼署河道總督,敕封榮祿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

這是個好差事。

清代兩江和湖廣是全國的富足之地。

如果說直隸總督在總督圈裡是權力上的龍頭,那經濟上的首領就應該是兩江總督。

不料1849年,他卻因病解職回籍了。

時隔一年,清廷重新啟用他為欽差大臣,親往廣西平亂。

確實是前途未卜。

但還得去。

仔細琢磨,清政府派遣的鄭祖琛、林則徐、張必祿、向榮、李星沅等人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都身經百戰,並且*過農民起義

林則徐歷經鴉片戰爭,在雲南平亂苗民起義:張必祿不但在廣州曾抗擊英軍,還圍剿雲南的回民起義;

向榮、鄭祖琛曾聯手*天地會李元發起義;哈,有經驗或許朝廷是這麼想的。

或許清廷想不到這麼深,那就是另一種解釋…就近原則,北方的官吏有點遠,還不到飛奔過來的時候。

“愛民如子,大利民生”這是歷史對李星沅的評價。可見他是一個好地方官。

武官難當。

他和巡撫周天爵、提督向榮,由於不是一路人,在戰事上互相掣肘,屢戰屢敗。

李星沅不斷催促向榮進兵。

而向榮在牛排嶺一戰嚐到了太平軍的厲害,認為所率清軍在兵力上並不佔優勢,不可能對太平軍進行圍殲,周天爵也堅持“相持”。

由於心情鬱悶,又受到朝廷的責備,李星沅舊病復發,1851年5月病逝于軍中,諡文恭。

很意外,出師未捷,卻先折了幾員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