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18),因上海屢遭倭寇侵擾,為了拱衛上海,用磚加高5尺,共高3丈3尺。到了清初,由於實現海禁。金山縣治所後遷縣治至朱涇鎮,導致金山衛荒廢。
李衛國提出保衛大上海計劃之後,吳庸、陳靜南都意識到海上的威脅,意識到金山衛對於上海的安全非常重要,於是二人陪同李衛國多次到金山衛巡查,經過詳細研究之後。重新在原來的城防基礎上,修築金山衛要塞,全部用鋼筋混凝土加高加厚城防,修築炮臺和碉堡,至咸豐七年一月,金山衛要塞修築完成,共有各式火炮128門,五千滬軍常年駐紮於此。
同時,從上海修築鐵路直抵金山衛。方便滬軍隨時增援金山衛。
水路方面,李衛國主要是從英國進口了二十多艘挖泥船,從新將運河、吳淞江(外國人稱蘇州河)、黃浦江挖寬、挖深,清除淤泥,兩岸修築水泥大堤壩,增設航運碼頭,方便大型軍艦和運輸船進出,為日後的到來的鐵甲戰艦時代提前打好航道。
當然。李衛國修繕河道的藉口很野蠻,因為朝廷委派下來的兩任河道總督都出事了。一死一失蹤,全都是李衛國乾的,因為李衛國要控制朝廷的漕運通道,他要截留來自廣東、廣西、福建、浙江的漕運糧餉,今年稱河道附近太平軍作亂,將漕運貨船劫走了。明年稱運河年久失修淤泥無法通航,結果幾年下來,來自廣東、廣西、福建和浙江的漕運糧餉,全都被李衛國偷偷截留了,朝廷一分錢沒得到。咸豐大怒。責令李衛國修繕運河,在運河駐兵保護漕運。
李衛國當然得答應了,至於他什麼時候修好運河,那得看他的心情如何了。
李衛國先軍後民,所以除了鐵路和漕運,公路方面,就主要為了民生,促進商業運輸。以水泥路為主,一期工程集中在蘇松太三府,以上海為中心,水泥路連線蘇州、太倉和松江三府治所,以及一些重要的城鎮,包括軍事要塞吳淞。其中重點公路是上海——蘇州公路,上海——太倉——吳淞公路,以及上海——松江公路。
工程計劃三年完成,實際上到咸豐六年第三季度就已經全面完成了,這得益於江灣鎮水泥工廠的第三次大擴建,有了充足的水泥,再加上因戰亂大量難民不斷湧入李衛國的地盤,正好為修路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更幫助李衛國解決了這些難民的生計問題,使得李衛國的地盤內很少有難民發生暴亂問題,保證了李衛國治下的社會安定。
來自江灣工業區的水泥廠經過先後三次擴建後,新增熟料窯三百座,年產量達到40萬噸,其中普通民用標號水泥5萬噸,軍用高標號水泥35萬噸。
民用水泥量如此少,這是因為水泥的造價還是很高的,普通老百姓一般都用木材蓋房,只有富裕人家才用得起水泥來蓋房子,而且每年生產的民用水泥基本上都是上海縣縣城和周邊小鎮的居民採購,因為這是李衛國強令實行的法令。
原來,李衛國考慮到上海是自己老巢,且周邊地區一馬平川,幾乎無險可守,儘管建成了吳淞口要塞,上海縣城也進行了二次擴張,修建了新的外城城牆,大幅度提高的防禦能力,但李衛國還是覺得不夠,於是他下令整個上海縣城內的新增住宅不得再使用木材和土房,全部更換為鋼筋水泥建築。
由於上海縣老城區地方狹小,大量富戶和難民遷入,造成城市擁擠。當李衛國批准的上海新縣城(外城)開工建設後,老城區變成了內城,只允許政府機構和官員家屬居住,所有平民全部外遷到新城區居住。
不過,上海縣城擴建之後,雖然地方增加了幾十平方公里,但李衛國想到今後上海的人口還會暴增上百萬,所以考慮到地皮問題,決定新城區內不再有平房,全部都是規劃好了的樓房,三至五層樓房,富戶可以單獨購買三層樓房作為別墅,平民住進樓房,一樓為商鋪,樓上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