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事情上。
他的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走進乾隆皇帝的內心世界,去發現他內心的奧秘。
現在他終於學以致用了,豈能不高興。
乾隆皇帝聽罷,龍顏大悅,說:
“你這樣文武雙全的人才,做御前侍衛的工作,太屈才了,可惜了。朕命你從即日起,做宮中的總管,隨侍左右,兼任藍旗副都統。”
和珅一聽,心花怒放,趕緊跪下謝恩。
“謝主龍恩,奴才感恩不盡。奴才願意一輩子侍奉皇上,甘願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和珅虔誠地跪下給乾隆皇帝深深地磕了三個響頭。
“起來吧。”
乾隆皇帝終於找到了一個有共同愛好和話題的人,可以陪他聊天談心了。
從此,和珅的命運就和乾隆皇帝聯絡在了一起,乾隆皇帝再也捨不得讓和珅離開他了。
和珅一直陪伴著乾隆皇帝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和珅無時無刻地不在演繹和踐行著這樣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當然,和珅的命運轉機也在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自此,和珅就一直侍奉在乾隆皇帝身邊,不離不棄。
此時的乾隆皇帝已經六十多歲了,有點耳聾眼花,視力開始嚴重下降。
一天,乾隆皇帝坐在御花園裡看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傍晚時分,他還坐在那裡不願回寢宮去。
此時的乾隆皇帝正在讀《孟子》中朱熹批註的幾行文字。
由於是批註文字,字型自然很小,猶如蚊蠅。儘管乾隆皇帝帶著老花鏡,但是他還是看不清楚,於是他便喊道:
“和珅,掌燈來,這些文字太小,朕看不清楚。”
站在一旁陪伴乾隆皇帝的和珅,趕緊過來說:
“皇上,是哪一章?”
“《孟子》這一章的。”
“皇上,是哪一句?”
“人之道也,飲食、暖衣,逸居而無教......,是這一句的批註,朕看不清楚。”
“回皇上話,這一句朱熹的批註是:言水土平,然後得以教稼穡;......”
和珅沒有看書,就如竹筒裡倒豆子,一口氣就把這句話的朱熹批註背了出來,其熟練程度令乾隆皇帝吃驚不小。
“和愛卿,朕真不知道你竟有如此超凡脫俗的記憶力,你不但能把《論語》背得滾瓜爛熟,而且還把批註爛熟於心,真的很了不起。”
“謝皇上誇獎。”
和珅自豪地回答說。
乾隆皇帝一高興,乾脆不回寢宮了,兩個人開始背誦起《論語》來。
乾隆皇帝背《論語》原文。和珅背批註。
你一言,我一語,兩個人背得不亦樂乎。
而且背高興了,君臣兩個人還對朱熹的批註提出了許多異議和見解,從而增加了他們兩個人對《論語》的新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