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是在揣摩什麼的神氣。好在他寫的只是一首七絕,只有二十八個字,用不到一柱香的時刻,也就寫完了。

這首絕句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四首“從軍行”中的一首。詩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

李思南留心細看,李希浩所寫的字跡和那本兵書上所批註的字跡倒是有幾分相似,但只是“形似”而已,並非“神似”。兵書上的字筆法剛勁,現在所寫的這一首詩,雖然刻意求其“瘦硬”,但仍然掩不了那幾分柔媚的味道。李思南不禁疑雲陡起,暗自尋思:“爹爹雖說是隔了十年,但筆法如性格,不應改變得如是之大。”

李希浩擲筆笑道:“久不練字都硬了,不過,字雖然寫得不好,這首詩選得似乎還算得體。你看怎樣?”

蒙古的疆域由於連年征戰,變化很大,與金國的界線也從無正式劃分。不過,大體說來,是以玉門關為界。玉門關外,其時已是蒙佔的勢力範圍,雖然還有某些金國的屬部,金廷設有官職留守,那也只是虛銜而已。

金國在未侵佔北宋的領土之前有一個軍事重鎮在古代鄙善國境內,鄙善舊名櫻蘭。

王昌齡這首“從軍行”,詩中說的“孤城遙望玉門關”與“不破樓蘭誓不還”這兩句,說的雖是唐倫徵西域之事,但用作今天蒙古“伐金”之用,也還可以適合。是以李希浩特意寫這首詩,希望透過明慧公主之手出來討好成吉思汗,寫了之後,很是得意。卻又怕兒子不懂,是以問他。

李思南道:“爹爹這首詩選得很好,不過倘若選的是另外一首,就更好了。”

李希浩道:“哪一首?”心裡不大高興,想道:“這小子倒是大言不慚,難道他還能夠從唐詩中挑出一首更適合的。”

李思南道:“也是王昌齡寫的‘從軍行’,爹爹選的是第二首,我以為最後那首更好。”於是念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是歌頌漢名將防禦外敵的。蒙古如今“伐金”勢將渡陰山而入中原。李思南念這首詩,自是把蒙古的騎兵比作詩中的“胡馬”了。還有一層,李希浩雖是被俘而至蒙古,並非“長征”,但總是在萬里之外的異域,而至今也還是“人未還”。因此這首詩從李思南的口中念出來,也是對父親的一種諷喻。

李希浩不覺變了面色,說道:“我懂得你的意思,我是要回去的。他日若然蒙古與大宋為敵,我也希望能夠做一個‘龍城飛將’。不過,這都是以後的話,今日咱們還是不能得罪蒙古人的。還是用我寫的這首詩好,你懂不懂?”

李思南道:“爹爹的意思,孩兒懂得。我會把你想要表達的意思,藉這首詩向公主講解的。”

李希浩鬆了口氣,說道:“好,你明白就好。那你趕快換衣裳去吧,公主恐怕等得不耐煩了。”

李思南迴到自己那座篷帳,悄悄把父親註釋的那本兵書拿出來,和李希浩則才所寫的字對照著看,越看越覺得筆跡不同。

李思南收了兵書,疑心大起,暗自想道:“是因為隔了二十年而致筆跡不同呢?還是——”他開始懷疑這個李希浩不是他的父親了。可是,“他若然不是我的爹爹,又何以知道我的生辰八字?爹爹註釋的這本兵書,更是一個秘密,除了我們母子之外,再沒有第三個人知道的。難道爹爹會隨便告訴外人麼?”有這兩層原因,因此他雖有懷疑,卻仍然不敢斷定這個李希浩就是假冒。

他驀地想起蒙面人的留字,那張字條雖然當時就燒燬了,那兩句話他還是牢牢記在心中的:“欲釋疑團,可到阿兒格山松鳳谷中查訪。”他一直為這兩句莫名其妙的話感到惶惑:“我有什麼疑團?那人又怎知道我有疑團?要我到松風谷中查訪什麼?”現在想了起來,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