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奉旨留下阻擊大中軍的建奴名將前鑲白旗固山額真圖爾格,在撤離山海關之後的第三天,也在寧遠城南三十里處,率領兩千建奴騎兵,被大中軍大將王承平率領四個營的騎兵堵住,一場廝殺之後,圖爾格當場力戰身亡,成為了此次撤回遼東路上,建奴損失的身份最高的奴酋,他所率的那支鑲白旗的葛布什賢營兩千餘人,最後只有不到七百人突圍逃回了建奴大軍之中,使得建奴上下無不震驚。
代善和濟爾哈朗多次請命,想要請皇太極放棄後撤,率軍回頭與追擊他們的大中軍決一死戰,但是皇太極都沒有答應。
在親眼見識過大中軍的兇悍之後,皇太極已經看出來,這善用火器的大中軍,已經是早非當初關外的關寧軍所能比擬的了,面對著大中軍那種怪異的陣勢,皇太極思量再三,也沒有想出好的克敵之策,他們就如同一隻會噴火的火龍一般,幾乎讓人找不到他們的弱點。
而且大中軍的將官不似明軍將官那樣,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盤,大多都惜兵不敢悍戰,情勢稍有不妙,便紛紛率兵逃竄,根本不顧大局!而大中軍這些兵將,在他們的皇上肖天健的統御之下,可以說是如臂使指一般,團結異常,根本無人出現過臨陣脫逃的情況,這就讓建奴更是無從下手。
在撤退的路上,皇太極曾經派出麾下猛將,被授予巴圖魯之稱的鰲拜,率領一支五百人的巴牙喇兵,在路上伏擊了一支只有二百多人的大中軍前鋒,如果換做是明軍的話,這二百多人的漢人兵將,碰上他們韃子最兇悍的巴牙喇兵的話,肯定連一個照面都堅持不住,便會被屠殺一空。
可是讓鰲拜大吃一驚的是在他率部突然包圍了這支小股大中軍前鋒的時候,這支大中軍的二百餘兵將,在眼看逃走無望的情況下,居然毫不放棄,在其一個軍將的率領下,蝟集在一起,居然和鰲拜所率的這五百巴牙喇兵,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充分利用他們的火器還有方陣,在鰲拜率部猛攻之下,堅持了整整一個時辰,才全部戰死,而且這二百多大中軍兵將,最終無一人跪地投降,直至廝殺到全部陣亡,而他們區區二百多人,居然在覆沒之前,還成功的打死打傷了一百多巴牙喇兵。
巴牙喇兵是什麼概念?那可是建奴之中最最強悍的兵將,不單單只是用勇猛可以形容他們的,這些巴牙喇兵全部都是千里挑一,從建奴各旗之中,挑選出來的最最優秀的兵將,是屬於建奴軍之中精銳中的精銳,每個人都十分善戰,上陣之時更是人人身披三層甲冑,簡直就是人肉坦克一般,算是少有的重騎兵了,在對付明軍的時候,往往以少量的巴牙喇兵,衝鋒之後,明軍基本上都招架不住,會發生全軍崩潰,這種巴牙喇兵被建奴視作壓箱底的寶貝,可是沒想到,吃掉小小的一支大中軍二百多人的隊伍,居然會讓他們付出一百多人的傷亡,連鰲拜帶兵回到皇太極身邊的時候,都跪在地上連連請罪,把皇太極心疼的幾乎想要吐血,大罵鰲拜了一通,要不是念及鰲拜這些年來跟著他屢立戰功,皇太極真是連殺他的心都有了。
透過這幾次和大中軍交手,皇太極已經悲哀的發現,他們建州女真人引以為豪的那騎兵戰術還有他們的強弓重箭,現如今終於遇上了剋星,大中軍的步軍方陣的戰術,讓他們毫無辦法,哪怕是用上了他們最強悍的巴牙喇兵,在人數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吃掉對方這麼小一支人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不敢想象,如果他決戰的話,最終他們還能剩下多少族人。
所以當代善等奴酋提出掉頭決戰的時候,皇太極根本不予採納,下令加速後撤,說什麼也不能跟大中軍在此決戰。
他們大清才有多少兵馬呀!這次大中軍北上,雖然看似肖天健帶上來的兵力並不多,但是他們控制著那麼大的地盤,背後兵力豈能是少數的?而他們大清這會兒剩下的這區區八萬兵將,可以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