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京達瑙海軍臨時總管尼蘭巴達特大聲呵斥:“不許提前開炮!靠近 200 碼再開火,左舷裝填彈藥準備迎戰!”
隨後讓傳令兵給前方軍艦打旗語。
在這個時代,風帆戰艦的噸位普遍較低,五六百噸就算是大艦。
而馬京達瑙海軍最大的旗艦才三百多噸,火炮又都沒有瞄準具。
所以當它們在水中隨波浪晃盪起伏時,遠距離開火全憑運氣。
歐洲海軍艦炮互相攻擊的距離通常在 270 米以內,最大有效交戰距離約為 460 米。
偶爾可能會打出 800 米的距離,但這在實戰中基本無用。
關鍵在於裝填緩慢,炮手們需要清理炮膛、裝填火藥和炮彈、壓實彈藥、調整火炮角度等等。
遠距離開炮等於是把主動權交給對方。
而鄭氏船上已全部換裝大明新式艦炮。
雖然最大口徑才 12 磅(約 147 毫米),可威力卻遠高於此時歐洲的 24 磅炮。
並且由於體積小重量輕,哪怕只是雙層甲板,也能裝備超過 70 門。
鄭芝豹的旗艦一馬當先,從河中心汊點掉頭返回,後面船隊依次跟上,形成一條標準戰列線。
打頭的兩艘馬京達瑙戰船還沒復裝完,就發現前面鄭家艦隊折返回來。
兩支隊船相向而行,轉眼達成交錯。
江面相隔幾百米,馬京達瑙士兵甚至能清晰看到密密麻麻的炮口已經對準他們。
“真主在上~”
“開炮!”
轟!轟!轟!轟!
炮口白煙噴出去三米遠,鄭芝龍旗艦發出幾十枚實心炮彈,有七成都狠狠砸入對面船艙和甲板。
對面首艘兩百噸大船就像一塊爛木頭,被打得千瘡百孔木塊亂飛。
就連主桅杆都被打成兩節,甲板上有一門青銅炮還被炮彈掀飛出去。
周圍炮手和火槍兵慘遭波及,被炮彈和掉落的重物砸倒一片。
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隨著鄭芝豹旗艦開火,後面的戰艦也跟著依次發炮,猛烈向敵船傾瀉炮彈。
炮官在甲板來回奔走,大聲督促士兵快速裝填:“裝彈!快快裝彈!就像平時訓練那樣。
不要害怕,對面根本打不準!打掉他們的火炮,你們就更安全!”
馬京達瑙海軍和招攬的海盜可不會像鄭芝龍一樣拿著炮彈不當錢。
即便是歐洲各國的海軍戰艦,也要等到 100 多年後才開始提倡炮組訓練。
現在都是依靠老炮手的經驗和直覺,但對面的炮手技術明顯不怎麼樣。
那些馬京達瑙貴族認為,會按順序填裝彈藥就是合格炮兵。
軍艦更多的是截擊商船,接近後跳幫殺敵,戰鬥方法非常原始。
此時,尼蘭巴達特已覺察到大事不妙,因為對面的火力太猛了!
他們剛打過一輪齊射,不到一分鐘時間竟然又打來一輪!
自己的旗艦也被重創,左舷火炮和炮兵只發出一輪攻擊,就損失接近三分之一。
船上炮手因為害怕緊張,裝填速度更加緩慢。
再這麼下去,雙方交會過後己方艦隊怕是剩不下幾艘戰船!
必須立刻做出改變!
現在要麼命令升帆,加速衝過去;要麼轉向冒死靠近對方,以接舷戰定勝負。
只是兩個方案都有極大風險。
船隊即便能安然無恙脫離戰場,到了前面也是死路。
因為越往裡走河流就會分叉,河面陡然變窄,河水深度也不夠,根本不適合海船航行。
鄭氏海軍只要在堵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