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章 河西郡(三)

“先生的意思是,高無疾是平民出身,所以沒有機會成為將軍嗎?”

“據我的觀察,高無疾應該出身士族,只是家境貧寒,要不然平民家的孩子如何年紀輕輕就能學得一身好武藝?就算有心學也找不到好的教習師傅,兵書之類的更不會有,因為八成以上的百姓都不識字。只是士人這個出身在渤海國的朝堂上還是不夠看的,他們通常只能給封君大夫們打下手、做門客。渤海人所謂的明君和昏君的差別,指的是否能從一眾官員、貴族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中選出賢者擔任要職,至於士人和平民,那不在他們的選擇範圍之內。打個比方,假如現在渤海國有戰事,清源君掛帥出征,高無疾能跟他上同一輛戰車做個參乘,這就算光耀門楣了。”

“唉,這得埋沒多少人才啊。”鄭安雅感嘆道。

衛信忠的神情有些激動:“公主這下明白臣為何要追隨您了吧?臣也是士人出身,雖自命不凡卻無法在渤海國的朝堂上立足,滿腔抱負無處施展,這才來到高昌國碰碰運氣。”

“哎,不對。”鄭安雅道,“林長卿不是那麼死板的人啊,我記得他常去稷下學宮,與他交談的人中有大夫子弟也有士人子弟,他好像沒那麼看重出身。”

衛信忠嘆道:“渤海王雖為貴君主,但畢竟他只有一個人。朝廷是由君王和朝臣共同組成的,如果群臣一致反對,那國君也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成的。更何況渤海王的賢名多來自‘禮賢下士’和‘善於納諫’這兩點。一個尊重大臣、凡事都聽大家意見的君王當然會有不錯的名聲,但同時也意味著他很容易被人左右。如果一件事情明明是對的,但是遭到半數以上大臣的反對,他很可能就不再堅持了。當然,渤海國的許多世家大族樹大根深,受掣肘的可不僅僅只有渤海王。臣依然記得,渤海王尚未親政的時候,那位獨攬大權的魏相國也想做些改革,提拔過一些士子,但這些人無一例外地遭到了其他大夫們的排擠,明面上不敢反對,就暗地裡給穿小鞋,有了功勞就想辦法抹殺,有了過錯就群起而攻之。眾口鑠金啊,這些人做不出成績又落不著好名聲,慢慢地就被冷落了。”

鄭安雅又皺了皺眉:“先生您這番話還真是觀點獨到,我以前總以為君主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才是對的,一意孤行是不對的,照您這麼說來還不一定嘍?”

衛信忠微笑道:“公主的這個觀念從何而來呢?”

“書上看的。”

“哈哈,都是聖賢書吧?書也是人寫的呀。只要是人,就難免有侷限、偏見甚至謬誤。臣子們的諫言無論對錯都是站在自身立場上的,而他們的立場與國家的立場是否一致,這可不一定。英明的君主需要從各種嘈雜的聲音中選出最合適的那一個,這很難;選定了就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力排眾議堅持下去,這更難。”

“那如果國君錯了呢?”鄭安雅忍不住問。

衛信忠道:“國君當然也會犯錯,而且執政時間越長的國君越不可能不犯錯,只要能及時挽回,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就可以。公主也不必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別看世上那麼多人、那麼多張嘴,其實真正有想法的人沒有多少,大多數人都是人云亦云。同樣堅持一件事,做對了就是慧眼獨具,做錯了就是固執己見。如果不堅持呢?也一樣,做對了就是及時回頭,做錯了就是朝令夕改。人嘴兩張皮,由他們說去。”

這時候,房似瑜和牟清泉到了。房似瑜剛一坐下就衝著鄭安雅抱怨道:“公主,您可真是給我們找了個好差事,您看看這些天我和清泉都累成什麼樣了,您自己倒好,落得清閒。”

牟清泉沒有她那麼熟稔,陪笑道:“這幾日雖然忙,倒也安心。我不喜歡領兵打仗,倒是現在這個活我很喜歡,多謝公主給我這個機會。”

鄭安雅道:“不必客氣,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