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初挽,看著太年輕了,在歐美人眼裡,尤其顯小,就是高中生的感覺——事實上歐美的高中生都比初挽顯大。
初挽幾個在華裔翻譯的帶領下,徑自過來他們所屬的分會場,這個分會場的主題是“南亞與東亞研究近況”,所有南亞和東亞的考古都保羅在裡面了。
他們一進來,便被遞了一份會議行程,裡面列著今天要參加演講的presenter。
幾個中國人看了看,新疆專家嘆了聲:“咱們這都被擠到角落了。”
一看發言順序就知道,放到最後,明顯是不受重視。
初挽:“沒什麼,我們既然來了,那就讓他們感受一下東方文明的薰陶。”
其實對於西方考古界的情況,她大概聽過,知道在西方主流媒體,都在有意無意淡化或者忽略亞洲的考古發現。
所以除了個別關注東亞考古的,大部分人對於東亞考古情況幾乎一片空白,大家下意識的反應可能是:“東亞考古?他們考古什麼?”
她現在既然有機會來到這裡,那自然是要給他們來一個大的,讓他們震驚一把,藉著這個平臺,給他們開啟一扇東亞考古的窗戶。
而為了這次的考古會議,她也是準備翔實,中英文演講稿充足。
說話間,一個叫艾米瓦克斯的美國考古教授開始演講,他所演講題目恰好是歐亞文化交融,新疆幾位專家一聽,自然支著耳朵聽。
聽著聽著,初挽發現不對了,在那位艾米瓦克斯的言論
中,曾經提到了一句讓在場所有的人都刺耳的話,卻是:新疆是連線亞歐非大陸的關鍵接點,絲綢之路到達新疆後,分為了北中南三路,抵達地中海東岸和東羅馬帝國,而根據生命科學研究團隊的研究,小河流域是擁有歐洲和西伯利亞遺傳標記的,從而得出新疆文化受到歐洲印度文化極影響。
其實這些爭論,都是學術爭論,和政治無關,但是這種學術觀點,又在某種程度上是為政治服務,這就是意識形態之爭了。
初挽越聽越不對勁,而幾位新疆考古研究所的專家,英語水平有限,聽得著急,他們只知道這個美國人在講新疆,但是卻聽不懂觀點,一時真是如坐針氈。
初挽便低聲把這位艾米瓦克斯的觀點大致敘述了一遍,只幾位專家瞪眼睛:“這不是胡說八道嗎?瞎扯!”
另一位稍微文明點:“這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
這時候,艾米瓦克斯已經演講完畢,底下頓時響起掌聲,艾米瓦克斯顯然很自豪,便紳士地請大家提問。
初挽站起來了:“我想問一個問題。”
她用的英文,字正腔圓。
這話一出,全場所有的考古學者全都看過來,大家看到初挽很年輕,年輕到彷彿只是一個高中生,但是她長著一副東方面孔,有烏黑的頭髮和雪白的面板,這在美國考古學界並不多見。
瓦克斯先生笑得紳士而優雅:“這位女士,請問你有什麼問題?”
初挽道:“剛才瓦克斯先生提到了新疆文化主導問題,我想請教下,在一個文化區域內,我們以什麼來判斷這個區域內的主導文化?”
瓦克斯先生便講起來,講了教育,科學,也講了藝術。
他引經據典,確實講得不錯,引得周圍人一陣掌聲。
初挽卻道:“聽了瓦克斯教授的話,我受益匪淺,文化可以是多元文化的交融,比如我們剛才提到的中國新疆,那就是長期相融共生髮展後,形成的獨特地域和民族文化。但是我個人認為,要判斷古代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一代的文化主導,我們需要參考一樣東西。”
大家都疑惑了,交頭接耳的,這位瓦克斯先生也疑惑:“哦,你認為應該參考什麼?”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