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的反饋很快,王謙平回去不到五天,就回轉過來,帶來了合作協議。
只是上面沒有任何關於鹽鐵司的名字,仍舊是借用了安豐軍雲海商行的名義。
白文棟也在一旁說明,雲海已經不是安豐的雲海了!
所謂的合作,首先還是選址要安排一座鐵城。
不過有了安豐的經驗,還有出於對鹽鐵司的不信任,白守良堅持只售賣裝置,一切的安裝技術培訓,都要放在白雲鎮裡進行。
那些裝置,會根據安裝條件,改裝成模組化系統,儘量適合本地安裝環境。
至於,其中的種種特殊核心零件,就沒必要告訴對方。
這也是黑牛城保持技術先進性的手段。
有些玩意,想仿造也沒那個水平。
王謙平一方也沒有多計較,他跟黑牛城還沒有多少互信的基礎,能夠拿到安裝技術的培訓,本身就覺得是不小的收穫。
當初,拆了一座安豐的鍊鐵系統,重建的時候,可是好好體會過安裝的難度。
抽調人手來白雲鎮參加培訓,還能更貼近這個古怪的地方,也許會獲得更多的內幕訊息。
算是在黑牛城裡打下了一點基礎。
雲海的其他交易,安豐軍只能拿到兩成不到的份額。
其他的,都將貢獻給鹽鐵司用來做研究和銷售,算是鹽鐵司接受了安豐軍的誠意。
相對的,安豐軍也能在朝堂上得到一點補償。
不比自己佔著雲海商行和鐵城那麼自由,但比以前待遇好上百倍了。
整個南方,每個州府分攤一點,誰也沒有安豐軍這麼富裕。
安豐軍,也就是佔了地利的便宜。
誰讓黑牛城就在安豐境內呢。
淮河南岸的黑牛鎮,已經被經營的如同鐵桶一般,除了定時外運一些貨物大宗交易,基本屬於自給自足的閉關狀態。
遠沒有北邊的白雲鎮活躍。
現在,大多的商隊,若是到壽州,倒是可以藉著黑牛鎮早先修好的水泥路,節省一些時間。
若是走水路,那麼北岸的白雲鎮碼頭成了他們補貨交換的中轉站。
這裡更能賣出合適的價格出來。
南岸的碼頭,除了黑牛城自己的船隊,已經不提供停靠服務了。
王謙平安排的鐵料裝置技術人員到白雲鎮的時候,這裡已經彷彿是節日的海洋。
豐收了!
這回,可不是蘿蔔白菜那樣的豐收,而是年前十月初種下的土豆,已經可以開始收穫了。
這是第一批自己種出來的,算做主糧的作物,白雲鎮墾荒出來的大半新田,全都種上了這個玩意。
終於,換來了收穫。
“這就是土豆?”
白雲鎮組織派出大量人力物力,開始收穫土豆。
沒有特別好用的工具和裝置,只能僱傭百姓去人工作業。
還好現在的百姓沒那麼嬌氣,不管是按照工錢還是按比例給土豆糧食,都不會讓百姓吃虧。
預留的一些田地通道,能用三輪車轉運出來,省了不少力氣。
田地裡要把土豆全都挖出來,雖然費勁,卻不需要多大的力氣,那些老弱幼全都可以參與進來,一天賺的工錢不比普通工人少。
越來越多的土豆被搬運回了白雲鎮裡。
這還是最先首批種下去的一部分,已經是堆滿了不少倉庫了。
王謙平趕上這波收穫,也沒避嫌的參與其中。
再說當初安豐獻上去的糧種裡,就有土豆這種東西,只可惜數量並不多,聽說都用在倉部農林司試種,好像還沒什麼結果。
但是,看白雲鎮這邊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