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呂健籌備新電影的時候,對於它老電影的評論逐漸趨於冷靜。
評論界開始意識到,也許這部電影的成功,完全源於“同行襯托”,以及低期待高回報。
刨去笑料和音樂,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撥開外皮,其展現的價值觀甚至有些醜陋。
349 天譴
說到底,阿珍也並不是透過自己努力而成功的,好像完全就是錢砸的。
說到底,不還是家纏萬貫的霸道總裁抱得美人歸?
說到底,所有人喜歡上阿珍,不就是因為她的臉麼?
這不就是對女性的物化麼?
這不就是對女性的歧視麼?
這不就是骯髒的價值觀麼?
年輕觀眾對此頗為寬容,對他們來說,這個故事講的沒什麼問題,合情合理,而且有趣。
一些年長的觀眾卻越來越意識到這件事的不對頭,尤其是處於某個階段的女性群體,以及學院派影評人,當然某些獨特的人,可能兩者兼顧。
實際上《淑女大作戰》完全可以解讀為對“物化女性”和“上流社會”的諷刺,但最終阿珍與史蒂芬周的完滿結局,似乎又與之矛盾。
其實在電影設計之初,呂健早就考慮過這件事,在某個假想的劇本中,阿珍勤勞和智慧致富,向史蒂芬周展開復仇,而史蒂芬周因為他的極端拜金價值觀而隕落,失去一切的最後,得到了阿珍的救贖。
這似乎是一個更正能量的故事,這麼編就不會被詬病了。
但這個故事存在著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不合理。
漂亮女孩就是會更受照顧。
以阿珍的起點,再如何勤勞也休想碰到史蒂芬周的腳後跟。
史蒂芬周的理念正是現代資本社會的核心。
然而這些在光天化日之下,最為現實的情況,如果透過電影敘述出來,便會被分別扣上“物化女性”、“階級固化”以及“拜金主義”的帽子。
在“正確”與“真實”之間,呂健選擇了後者,即便他動用一切技巧去沖淡“真實”,偽裝“正確”,但幾個月後,這個外衣還是被扒掉了。
縱使如此,《淑女大作戰》傳遞的東西也遠不到醜陋的程度,市面上的電影至少有大半數比它醜陋的多,但沒辦法,誰讓它票房高呢。
【離開了《窈窕淑女》後我們才發現,《淑女大作戰》似乎被高估了。】
【《淑女大作戰》三**寶幼稚的故事,醜惡的思想,同行的襯托。】
【笑完段子,聽過音樂,《淑女大作戰》好像什麼都沒留下。】
【我不會讓孩子去看電影學院教授指出《淑女大作戰》七宗罪。】
相對於主流媒體的剋制,民間的人權鬥士與一些電影教授才叫真的批判。
“最後看到阿珍和史蒂芬周拉手,真是氣死我了。自甘墮落,被當成工具用還原諒他,不就是喜歡錢麼,不就是賤麼?女性的獨立呢?噁心,差評!”
“本來以為李雲龍扮演的暖男是個不歧視女性的紳士,誰知道最後還是個大騙子,編劇怎麼能這麼惡毒?”
“一點也不好笑,一群神經病,還時不時來一段音樂,看歌舞我不會看春晚啊?辣雞。”
“通篇都在**裸的歧視女性,你們感覺不到麼?男主人傻錢多,女主貪財,所有人都喜歡漂亮臉蛋,稽核的人能不能認真點啊。”
在這樣的批評下,《淑女大作戰》的評分從最高點8。2直落至7。5,對手倒是在2。1穩如泰山。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剛剛還飽受讚譽的呂健便被扣上了“媚俗”“歧視女性”等等一系列帽子,《淑女大作戰》淪為一部純粹的爆米花電影。
呂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