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之前,我與我的組員已經對案件做了探討。我又結合了凌海專案組這邊的調查分析情況,對兩起案件做了一個歸納終結,希望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分析建議……&rdo;
羅炎麟說到這裡頓了一下,然後說,&ldo;首先,我要解決一個爭論。那就是童冪案和婁雪莉案究竟是連環殺人案,還是隻是時間上巧合的兩個獨立案件?我現在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這兩起案子是同一名兇手所為的連環殺人案。&rdo;
此語一出,四座皆驚。
秦剛完全沒有想到,羅炎麟會以這樣驚人的方式作為開場白。
會場壓抑了幾秒鐘,郭景山毫不客氣問:&ldo;那麼請問羅專家這麼說有什麼根據嗎?&rdo;
&ldo;我正要說這個。&rdo;羅炎麟輕描淡寫道,&ldo;首先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明顯的共同之處,譬如說,同是姦殺案,被害人都是相同歌唱組合的歌手,年齡相仿,屍體都被捆綁……&rdo;
郭景山頗不耐煩的打斷,&ldo;這些我們早已經知道了。羅專家你只說了相同之處,照你這麼說,我也可以反過來說。我說童冪是被兇手吊死的,婁雪莉是被亂刀刺死的;童冪的屍體穿著衣服,婁雪莉卻沒有。這樣你又該怎麼解釋呢,我倒想聽聽?&rdo;
牽線木偶 8 繩魔之緊縛欲 4、5
羅炎麟不緊不慢的回答道:&ldo;連環犯罪是一個動態的犯罪過程。是相同的兇手出於相似的目的所犯下的相似的罪行。我這樣說,因為有一個需要值得注意的變數,那就是&l;相似&r;。換而言之,現實中的連環殺人案,即便是同一名兇手所為,也很難能找到作案手法一模一樣的兩起案子,究其根本原因在於作案人的心理變化,而心理變化會直接反映在兇手原始的作案衝動上,作案衝動又會影響到兇手實際的作案手段。用在犯罪行為分析中。基本來講,連案的罪犯會呈現出漸變的心態變化。第一起犯罪往往存在相當的偶然性,包括犯罪地點,犯罪物件,犯罪時間以及犯罪模式。一旦第一次嘗試獲得成功,犯罪慾望就會迅速膨脹,開始誘發下一次犯罪,如此不斷重複下去,直至被抓或者因為某種原因失去了犯罪能力。但是連環犯罪都有一種共同的趨向,即作案手段朝著最能直接滿足兇手慾望的方向發展。&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