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的逆鱗,也就是不去謀逆,那李世民是不會動他的。富可敵國、功高著著、威重天下等等,這些李世民都是能容忍的,連魏徵都能指著皇帝罵,把口水噴他臉上,這樣的事情他都能忍,李世民是個很厲害的人。
李超為什麼要去謀逆?
有錢不是謀逆,有聲望也不是謀逆,對李世民來說,勾結串連,暗中招募死士,打造兵器,這些才是謀逆。
李超吃飽了撐著,才會去做這種事情。
“你不是大唐人,你對陛下也不夠了解,當今天子是難得的明君,你說的那些,不會發生的。”
青鸞見李超的樣子,半信半疑,卻也知道,這個男人不會隨自己去大金川的。只是,回想起兩年前,她可是親自參與了他策劃的那場宮變,李世民可是一個宮變篡位的皇帝,軟禁父親,幽困兄弟,這樣的皇帝,真的會是一個明君嗎?
“陛下雄心萬丈,要做千古一帝,他要做的事情還有許多許多,我是他的好幫手。”李超笑著道。
李超撫著她柔順的長髮。
“吐蕃人越來越猖狂了,是時候給他們一些教訓了。”
李超兩年前在隴右的時候,打服了吐谷渾,迫吐谷渾和議。又將東女、白蘭、白狼等諸藩,勸說內附大唐,西南安穩,李超又開通了西南絲茶商路,通往天竺大陸。
當時吐蕃雖然沒有內附大唐,但也是與大唐達成友好協議的,他們向大唐稱臣進貢,算是大唐的藩屬國。
可如今才過兩年,吐蕃卻已經開始四處出擊,甚至把戰爭威脅到了如東女等大唐的屬國上。要知道,東女國等國,現在名義上其實已經是大唐的疆土,他們是大唐的羈糜州,那些國王酋長,是大唐的諸侯刺史們。
朝廷對於吐蕃人的這些舉動,不太以為意,畢竟東女國在他們眼裡,不過是羈糜州,實際上就是鞭長莫及的化外之地而已,他們打就讓他們打。
但李超不同。
他一直盯著吐蕃,也一直防範著吐蕃,因為他知道,吐蕃是大唐一生之勁敵啊。史上,大唐跟吐蕃超過十萬人規模的戰爭,打了不知道多少次,而且居然還是輸多敗少,甚至一度連京城長安都被吐蕃人攻破。
可以說,終唐一朝,吐蕃才是唐朝最大的外敵,連突厥這樣的草原部族,也只是初唐時的一個外敵而已,威脅大唐的時間都不到百年。
可李超跟李世民說過多次,李世民都不太以為意,或者說眼下突厥等威脅最實在,連個吐谷渾的威脅都比吐蕃近的多。
朝廷不重視吐蕃,李超卻得重視。
現在時常有吐蕃人攔截商路上的漢商隊伍,向他們敲詐。據說吐蕃開始改革,不少地方有效仿大唐的意思。
他們建立千戶、萬戶等制度,搞起了全民皆兵。
軍隊數量大增。
吐蕃不但和那些羌唐小國打,還跟吐谷渾搞起了摩擦。吐蕃向外擴張,不可避免的跟吐谷渾相碰撞。
在之前李超跟吐谷渾的戰爭裡,吐蕃人看透了吐谷渾人的虛實,從敬畏變成了不屑。他們屢屢主動挑釁吐谷渾,製造摩擦,雖然還沒有變成大的戰爭,但邊境衝突不斷。
李超知道這些,覺得可以利用。
既然皇帝和朝廷沒有打算現在去管管吐蕃,那就以夷制夷吧。
讓吐谷渾和吐蕃開戰,然後讓東女國和白狼國等這些大唐西南的狗腿子們觀戰,隨時摻一腳。
李超不希望吐蕃大勝,也不希望吐谷渾大勝,他的想法,就是讓這兩國打,僵持,打不出結果,讓他們打的兩敗俱傷。
誰要是快打輸了,大唐就過來調停一下,然後跟弱的那一方,搞點貿易,高價賣他們點軍火,再讓他們休整點時間,然後讓他們繼續打。
實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