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三是執法公正無私。
因此李超在書裡最後總結漢武帝時說,漢武帝雖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大興土木,外事四夷,信仰神怪,巡遊無度,讓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和秦始皇差不多,要是秦始皇幹這些事情,早就亡國了。但漢武帝比秦始皇還能折騰,不但沒亡國,反而還讓漢在他以後更強盛了。
漢武以改革著稱,不斷推陳出新,差不多把整個天下都重新修了一遍。但在李超看來,漢武帝的所有折騰,都是有章法的,有依據的。
滅匈奴,有雪恥白登的旗號,有復九世之仇的春秋大義。
開疆拓土,這也是商周天子的最主要功績,對於不服王道的就要征伐,這是功。
削弱割據,搞推恩令,也是在律法之內搞的,並不廢除劉邦定下的劉氏封王制度。
而透過鹽鐵專賣,收入大增。透過檢舉富人的違法行為等,這些也都是在律法允許之內的。
所以李超的總結就是,漢武帝雖然會折騰,但他是一個會利用儒家和法家思想,給自己的**戴上鐐銬,還玩的很好的人。
正因為有這些優點,再加上一些細節,比如虛心納諫、執法公平、會託孤等,因此就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了。
歷史上,前朝的楊廣也跟漢武一樣的想法,可最終楊廣卻把自己折騰的亡國了。
為什麼呢?
前有秦始皇,後有楊廣,為什麼他們不能如漢武一樣呢?
李世民這段時間一直在琢磨著這個問題。
大唐如今強盛無匹,甚至可以說遠超秦漢,已經達到了自三代以來的一個頂點高峰。李世民已經開始在為如何讓大唐保持這種勢頭,如何維持李唐王朝的傳續思慮了。
為什麼漢武帝能成功,楊廣就亡國?
漢武帝后,到漢昭帝漢宣帝的時候,看起來,漢朝達到了極盛,但是卻盛極而衰,這又是為何?
平衡!
李世民思慮許久,得出的結論就是平衡。
漢武帝的行事之法,就是各種削弱、各種制衡,每次折騰的天翻地覆,但都保持了一個平衡。
而在後來昭帝宣帝時,平衡卻打破了,匈奴徹底傷了元氣,後黨徹底做大了,老權貴徹底沒了指望,官僚徹底板結了,百姓也漸漸沒有恐懼也沒有希望了。
漢武帝的改革為什麼能成功?
他是如何一步步掌握大權的?
是從上林苑的騎兵訓練開始,是從團結一批出身卑下的死黨開始的。
漢武帝明察秋毫、及其果斷,又有主見,這才讓他的改革能堅定不搖的推動下去,才能毫不動搖的信任自己的手下,才能最終成功。
大唐帝國的明天該何去何從?
楊廣的改革失敗了,國亡了。自己的新政現在看似成功,可是否已經埋下了隱患?
誰又是這個隱患?
是大唐的異姓封侯們,還是李超?又或者是那些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的新興工商階層?
第1192章 第一刀
這天下已經沒有能威脅大唐的敵人了!
能威脅到大唐的只有內患了。
李世民覺得很有必要跟承乾好好的談一談,最近太子的一些施政方向,明顯是在向著錯誤的方向前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李世民覺得自己最近書讀的多,收穫也多。
長孫無忌被先召入宮中,皇帝打算先跟自己的大舅子好好交流一下。
“輔機對周朝分封怎麼看?”
長孫無忌坐在皇帝對面,他也好久沒看到皇帝了,今日再見,發現才幾個月時間,皇帝已經長了很多白頭髮出來,而且憔悴的很,看上去已經四十多歲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