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9部分

馬周先看了看四周,他們現在李家的亭子裡,四周很開闊,僕人離的很遠。

“崔浩之死,不單純是國史的問題。崔浩其實一直是太武帝的重臣,甚至是心腹。許多事情,太武帝不方面直接出面做,便都是授意崔浩去做的。比如打壓太子,比如誅佛,再比如漢化等等。”

馬周對史很熟,對北魏國史也深有研究。

對於崔浩的死,有自己的看法。

這種看法較深刻,遠非普通的流傳說法。

“國史之獄,崔浩只是主修,實際修史的另有官員,可最後只有崔浩被滿門抄斬,其餘修史的官員甚至都沒處死。”李超嘆道,“其實崔浩之死,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原因,北魏太武帝的漢化改革所引發的反撲。當反撲的勢力越來越大,最終太武帝便只能犧牲了崔浩。太武帝后來,曾經發出過感嘆,崔浩可惜,悔之晚矣!”

李超今天跟馬周說崔浩,並不是單純的談史人物。

而是崔浩這個人,和李超很像。

北魏太武帝,是個有雄心的君主,和李世民很像。他在崔浩等謀臣武將的幫助下,統一北方。又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打擊佛教,發展國力,使得北魏空前強大。

不過他的這一系列改革,自然也引起了舊勢力的反撲,佛教勢力還有北魏的鮮卑貴族們,都在不斷的反撲,甚至他們還團結在了太子的下面,把太子扛做大旗反對。

最終,太武帝殺了崔浩。

雖然崔浩死後沒幾年,太子一黨被太武帝嚴厲打擊,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太子最後也氣鬱而死。

可當時圍繞著太武漢化改革的鬥爭是相當激烈的。

崔浩之死,表面是因為修國史的事情,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崔浩是改革的先鋒,是太武改革的重要謀臣,所以他一直是反撲勢力瞄準的靶子。

從某些方面來說,崔浩就是李超。

大唐這些年推行新政無數,涉及各個方面,李超在其中絕對是謀主。

大唐的貞觀新政,其改革的力度,不亞於太武的漢化改革,得罪的利益集團也是強大的。

崔浩為什麼會死?

因為他是改革先鋒,改革的設計師,因此所有人都盯著他。當有大量的人以你為敵的時候,你犯的小錯,也會被大肆宣揚,你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盯著。

在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會被暴露,小錯也難以掩飾。

李世民確實幾次三番的又邀請李超回朝,尚書令的位置依然替他留著。

可李超堅決不受。

現階段,來自皇帝的猜忌可能極小,更大的還是來自那些改革中受損的利益集團。站在後面搖搖扇子就好了,沒必要自己親自衝在前面。

況且,李超也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經營更多的人脈,拉攏更多的盟友,也化解下那些敵對者的敵意。

灞上李家這些年發展這麼迅速,並不是只顧自己發展自己賺錢,李家一直都拉著許多盟友的。不說來自山東的那一票勳貴們,他還透過聯姻,與山東士族接近了關係,利益捆綁。還有關隴豪門以及江南士族,甚至是商賈和普通士人等,李超都在四處撒好處。

多一個朋友多條路。

少個敵人少支箭。

如崔浩那樣的,做為太武帝的鷹犬,忠心耿耿,讓咬誰就咬誰,結果呢,得罪了無數的人,最終不但害的他自己家族被滿門抄斬,甚至讓范陽盧氏、太原王氏等許多漢族豪門與他聯姻的家族跟著被抄滅。

他可不希望哪天李世民殺了他,過個幾年又喊一句李超可惜,悔之晚矣。

朝堂上有李世民有太子有房玄齡杜如晦有長孫無忌有馬周有魏徵這些人就足夠了,他們都是堅持推行改革的人,李超雖然是改革的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