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無不妥之處。
“我給你每人再配一把長槍,配把橫刀,十人配頂帳篷,你看如何?”
每兵一把步槊外再配一把長槍,倒不算多餘,長槍畢竟是個多用途的東西,行軍的時候安營立柵搭帳篷做拒馬,都有用處,這不僅僅是個武器,而且多配一把長槍,也等於是有了備用武器,隨時能夠補充損失。
張超比較在意的是給他三千把橫刀。
橫刀可不便宜,三千把橫刀,大手筆。
橫刀既是近身作戰武器,也能充當許多工具使用了。有把橫刀,總比只有把長矛強的多。
在張超的要求下,鄭元珣又給了張超一些鍋,每人還有一個裝水的葫蘆。本來張超還想每人再來把弓,最後這個要求鄭元珣沒答應,最終只給了張超三百把弓弩和一萬支箭。用鄭元珣的話說,沒訓練過的人配個刀槍,真遇敵也能發揮點用處,但弓弩沒練過就沒多大用處了。
一百把弓和兩百把弩,完全是看在私人關係上給的。
各個衙門裡折騰了一天。
張超最後給自己的三千人馬弄了不少裝備。
一人一把步槊,備長槍一把,另外配橫刀一把。
此外有三百頂帳篷,包括配套的橫杆、大梁,釘,樁,錘子等。
另外就是乾糧袋一個,另配一斗二升乾糧。水袋一個,能裝一斗五升水,另一個葫蘆。鐵馬盂一個,是鐵製的飯盒,需要的時候也能當成一個鍋。
此外就是鞋三雙,兩套軍衣。
一人一頂氈帽,加頂鐵盔。這個頭盔,還是張超好不容易從鄭元珣那裡磨來的,鎧甲不指望上,頭盔好歹弄一個,遇敵也能有點防禦作用啊。
最後三千人,還有一百把長弓和兩百把弩,一萬支箭,一千條弓弦。
他們右後軍的任務是押運糧草,但並不需要親自拉車,只是護衛。因此馬車、騾驢這些,並不需要。運送糧草器械的另有專門的民夫,他們其實是護衛這些送糧隊的。
這支三千人的右後軍,沒有半個騎兵。
也沒有如府兵那樣的一夥六馱的裝備,只能自己揹負裝備。好在他們的裝備也少,揹著就行了。
相比起正規府兵來,他們的裝備簡陋的髮指,民兵都不如。
要不是鄭元珣開了後門,連這三千把橫刀、長槍和三百把弓弩都沒有。
趁著李世民還在募兵的這最後兩天,張超也很用心的給自己右後軍訓練。
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啊。
張超訓練他們的內容很簡單,就是鼓樂旗令。右後軍足有三千餘人,這可是很大的一支部隊了,在野外,如何指揮這樣的一支軍隊可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就是那些府兵,也得每年抽出很多的時間訓練的。
府兵們訓練第一項,就是這個旗鼓號令。
張超按正常唐軍的制度,每個大隊授一面隊旗,有一個專門的旗手和一個護旗手。反正就是張超透過鼓樂來傳令旗手,每個隊裡計程車兵則要跟著著旗手。
隊旗在哪,這隊計程車兵就要在哪。隊旗停,則全隊停。
更復雜一些的號令,張超也無法短期內讓這些旗手熟悉。本來正常情況下,張超身邊除了鼓樂隊外,還會有幾名令旗手。每人負責一個方向,張超下令,然後親兵傳令給旗手,旗手打出旗語,各隊的旗手們辨認,然後做出回應。
僅僅透過旗語,就能指揮各隊的前進後退,出戰防守等。
現張超是不指望做到這些人,但也希望他們能明白最簡單的幾個命令,比如吹角擂鼓進攻,鳴金收兵。
旗語前進、停止前進、後撤等命令。
張超覺得他要求非常低。
就這麼幾個簡單的命令,可這些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