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六璽各有不同用途,設有符節令
丞掌管。當年北平有名金石家壽璽(石工)對於古代印璽研究精深,他
對天子的六璽的用途各有解說:皇帝行璽是敕詔之用,皇帝之璽是傳
檄諸侯的,皇帝信璽是用於征伐的,天子行璽以徵兵編籍為主,天子之
璽總持國之大事,天子信璽敬祀天地鬼神。這種印製,歷代相沿,並沒
有什麼更動,印璽的字號由鐘鼎大小篆而分隸,漸次演變而成的。至
於赫赫有名的傳國璽並不在天子六璽之內,只是由秦代傳下來的那顆
傳國重寶,凡是改朝換代,被大眾所擁戴的“真龍天子”,必須擁有那顆
國寶,否則會被人視為草雞大王而非正統的皇帝了。例如東晉從元帝
起歷經明帝、武帝、康帝、穆帝,一直都沒有找到傳國玉璽,所以有人叫
他們“白板皇帝”。
民國初年,北平制印高手張志魚,頗受日本人推崇。日本製印名
人松崎達二郎說:“張氏制印不但力勁神勻,納須彌於芥子的磅礴手
法,除了北齊(白石)、南吳(昌碩)之外,不作第三人想。”其實張志魚剡
竹、制泥樣樣都精,對於金石考據,更有獨特的見解。張氏曾經談到傳
國璽的材料,是來自陝西藍田玉石,而各種古籍記載,都說是玉,那是
毋庸置疑的。陝西藍田縣東方,在驪山之陽有座玉山,軟玉硬玉均有
出產(白玉屬軟玉類,翡翠屬硬玉類)。不過如說是用楚人和氏璧來雕
琢的,就難以確定它的真實性了。古代印璽,對於紐式,是各有定製、
不容混淆的。傳國璽是鐫的盤螭紐,各種古籍記載相同,諒來是不假
的。至於傳國璽的尺寸,依據古籍描述,以四寸見方者為多。張志魚
有一張拓片,有兩個傳國璽拓模,裱成一軸條幅。上面印模是蟲篆,印
文“受命於天,既壽且昌”;下面是小篆,印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文字篆法,兩者均有差異,不是一真一假,必定是兩者皆偽。後唐廢帝
引火自焚失去下落之後,歷代帝王總覺得,沒有那顆傳國璽,雖然貴為
天子,總非國之正統。而一般慧黠奸宄之徒,千方百計製作偽璽,編造
一套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