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區域性:憩室炎/大腸炎、大腸激躁症、大腸息肉

全身:面板:溼疹、慢性蕁麻疹、痤瘡、牛皮癬

骨骼關節:肌肉纖維疼痛症

心臟血管:動脈硬化症、心衰竭

免疫系統: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慢性疲勞免疫不全綜合徵

內分泌:壓力綜合徵、荷爾蒙失調

生殖泌尿系統:*炎、膀胱炎

神經精神:過動症、自閉症、偏頭痛、精神分裂症

癌症:大腸癌、乳癌等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蟲蟲危機!寄居腸道的“常客”比主人——“細胞”還要多

在人體演化過程中,腸道內菌叢林立,常駐紮於內的菌種超過400種,菌株繁雜且時有變動,重量可達3…4磅,數目之多,高達百兆之譜,遠超過身體所有細胞的總和,可真是非常獨特的“器官”,也可以說是人體內另外一群“生命體”。通常胎兒在出生之前,尚在母體內時是屬無菌狀態的,而在出生那一剎那,從產道與外界接觸,各種“微生物”才開始在人體內進行“拓殖”,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因為早期拓殖的細菌,對人體日後的免疫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剖腹產的嬰兒免疫能力較差,並較自然生產的嬰兒容易罹患過敏、異位性面板炎等毛病。除此之外,細菌也會趁嬰兒進食、呼吸或接觸周遭環境時從面板、黏膜等進駐人體,通常進到人體的大部分細菌都會棲身於腸道內進行“卡位”,“它們”從腸道攝取養分,併產生代謝物。

事實上,它們的存在是與人體呈現“共生狀態”,這種“共生”是為彼此利益而一起生存,大家自然和諧相處,相互提供必需的營養物質或生命功能,通常我們不會察覺它們的存在。不過,就像人類社會一樣,總有好人、壞人和鄙劣的人,當社會規範良好、制度健全時,公平和正義可以伸張,壞人會受到制衡,人民各司其職、相安無事。然而一旦發生“失衡”,民心浮躁、和諧破壞,“壞菌”勢力高張,腸道內環境生態丕變,有害菌開始異常增加,就好比社會失序,對立升高,此時我們就處於一種稱為“菌叢失衡”的狀態,身體健康便開始亮起紅燈!

菌叢失衡,誰來當家

一般而言,腸道內的菌種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共生菌”(又稱益生菌),提供有益於人體的服務,例如:

製造維生素:B群、A、K等。

營養大腸細胞,活化抑制腫瘤基因,降低癌細胞生成機會。

平衡腸道酸鹼狀態,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協助腸蠕動及排便,降低腸內毒素。

促進正常代謝功能、免疫防禦能力。

第二類為“共棲菌”,一起生活但不提供特別服務,亦無害人體,但在“菌叢失衡”時會改變特性,甚至變成害菌。

最不好的是第三類,稱為“寄生菌”或“病原菌”,這類細菌會釋放毒素及有害代謝物,也會引起慢性發炎,例如一些帶有特殊“基因型”的人,當腸道寄居某種細菌時,會誘發“僵直性關節炎”。事實上,長期的“菌叢失衡”會造成腸道慢性發炎,導致“腎上腺壓力”增加,而影響身體健康(參閱第九章)。此外,某些病原菌甚至會產生致癌物質,或引起神經及免疫系統問題。

表10…5腸道生態失衡(菌叢失衡)的原因

飲食不當(過多脂肪、糖類)

長期壓力誗抗生素過度使用

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

口服避孕藥

免疫能力下降

消化功能不良

腸道感染誗環境毒素

腸道酸鹼值改變